梁明
摘要:“教以生為本,學以悟為根。”本文針對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談一些個人體會,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四個方面的策略:①備課、上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②轉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③引導學生養(yǎng)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習慣;④引導學生對所學資料及時歸納、總結。
關鍵詞:高中物理有效教學
高中物理在多數學生看來是一門很難熟練掌握的學科。事實上高中物理的規(guī)律性很強,只要能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的運用,讓學生的思維潛力到達必須的水平,就會讓學生學得簡單。
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之后,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即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不論教師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得是否認真,學生學得是否辛苦,如果學生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不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就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
一、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以生為本?!弊鹬貙W生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首先,教師頭腦中始終有個體差異意識,這樣備課時才會有所體現,上課時有所落實。其次教學時務必心中裝著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時時刻刻想到他們。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應分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如課堂提問時,對低層次學生,提的問題要基礎,盡可能淺顯,并一點一滴地啟發(fā)。透過提問使低層次學生也能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對中等學生,要在教材的基礎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經過思考和比較就能回答的問題。對高層次學生,提的問題要在中等基礎上深化、拓寬。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依據教學對象的整體狀況選取教學資料的難易程度,確定具體教學方法。在備課中,只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用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各盡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才是落實新課程理念。教師只有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采取相應的策略,教學才有針對性,課堂才更有效。
二、轉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活學。”傳統(tǒng)的教學總是要求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教師一般大多采用單一的注入式教學,學生只能處于被動的理解學習狀態(tài),有的教師把學生實驗改成演示實驗,甚至干脆不做,變成講實驗。一堂課基本是教師講到底,缺乏師生交流,學生幾乎沒有動手動腦練習的機會。結果是學生課堂似乎聽懂了課后練習卻不會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務必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1.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過去的教學是以“教”定“學”:教師講,學生被動的聽,完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的時間都被教師占用了,學生缺少練習、體驗的時間。而學習是一個需要消化的過程,我們不能指望學生課后花多長的時間來自覺學習物理這一門課。而且,從上課到晚自習間隔了較長一段時間,學生的印象已經不是那么清晰了。對有的學生來說,完成作業(yè)和練習就有了必須的困難。這種狀況下,教師課堂講得再好,語言再流暢,例題再多,其課堂教學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給學生留有消化時間,要敢于精簡“講”,放手給學生多“練”的機會,注意學和教的最佳結合。甚至能夠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研討的論壇。
2.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過程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構成的規(guī)律上,讓學生在感知、推理、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中發(fā)現真理,揭示規(guī)律,掌握知識,提高潛力。
而不是只讓學生記住這些定律、定理、公式,然后讓學生透過做題、練習來掌握。否則學生的學習只能是事倍功半,低效的學習!
3.重視實驗操作、加強學生的親身體驗
物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的自然科學,“所有的科學都是從實驗開始的?!睅缀趺恳粋€物理教師都能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然而卻有很多教師主觀認為講實驗比做實驗來得簡單,更容易應付考試。寧可在黑板上不厭其煩地反復多次地去講實驗,而不是真正引導學生來操作實驗。由于缺少親身動手操作體驗,印象不深,學生課堂聽懂課后就忘了,以致教師還得反復講。專家認為:對于實驗,講十遍、百遍,不如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實驗也越來越靈活多變,對潛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像以往那樣沒有長期實驗探究操作訓練是很難應對高考的。
三、引導學生養(yǎng)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習慣
1.高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困難分析
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包含這樣的流程,從實際問題中提取信息,排除次要因素(拋除非物理信息),確立理想化的研究對象和物理情景,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尋找物理對象在變化過程中滿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規(guī)律,直至解決問題。
在大多數狀況下,傳統(tǒng)物理教學及有關問題的訓練,往往直接給出簡化后的物理對象或物理圖景,因而在問題的處理上,學生缺乏對物理對象和物理情景做理想化處理的方法和潛力。
如學生習慣于解決細線懸掛小球的擺動問題,而對小孩蕩秋千卻一籌莫展。學生習慣于解決小球過頂的圓周運動問題,而對汽車過拱橋的問題卻束手無策,困難在于:①學生缺乏準確的物理模型。在實際問題的眾多對象中,思維容易受到問題表象的干擾,很難抓住對象本質特征,因而難以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物理圖景和物理模型,構成認識上的思維障礙。②學生缺乏程序化的思維訓練。由于現行教材、教科書中應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缺少該環(huán)節(jié)的思維訓練,在問題的應用上,學生仍然習慣于傳統(tǒng)的認識經驗和思維習慣,久而久之,就認為物理就是代代公式的數學運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維的訓練,構成方法上的思維障礙。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學中務必重視圖象情景的教學,加強學生的應用潛力的培養(yǎng),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2.重視圖象情景教學的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會學生把應用題畫出來,其用意就在于保證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不一樣的信息對大腦中不一樣的部位產生刺激作用,如文字信息傳向左半腦,引起抽象思維,構成概念,完成數字計算和演繹,而具體的形象圖形和圖像信息將傳向右半腦,引起形象思維,構成空間概念。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文字信息和圖形信息交替?zhèn)鬟f到大腦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使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和抑制部分在左、右半腦交替出現并相互補充,思維品質就能得到極大的提高,并持續(xù)持久的興奮。應用潛力的培養(yǎng),就是要在教學上透過圖象圖景的教學,建立由實際情景——理論模型——新實際情景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抽象的物理規(guī)律與形象的實際情景的緊密聯(lián)系,提高學習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四、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在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歸納總結就是對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整理,將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建構成有機的物理板塊,讓學生在整理中鞏固提高。這就好比一個有條理的人會經常整理內務,物品擺放有序,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賞心悅目。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①每一節(jié)課的資料,下課前指導學生進行小結。并且要求學生在作業(yè)前將當天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②每學習一章要求學生自我歸納知識點,畫出物理知識聯(lián)系圖。③物理測試后要求學生對答題狀況進行反思,尋找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對錯題進行更正。透過以上的教學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歸納和應用潛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結束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碧岣吒咧形锢碚n堂教學有效性任重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