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玲
摘要:“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毖韵轮?,閱讀教學不僅是教課文,更是通過課文教語文,不但是教內(nèi)容,更是教承載著內(nèi)容的語言。由此引導學生培養(yǎng)和形成扎實的語言能力?!缎抡n標》強調(diào)“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具有清晰的文體意識,面對任何一種文體,都可以自然反映出究竟該引導學生如何接近、感知并實踐文體的語言形式,因為每一種文體都有顯著的言語特點。
關鍵詞:信息;閱讀教學;閱讀方法
現(xiàn)代社會的繁榮發(fā)展,使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發(fā)達的世界里。上網(wǎng)瀏覽,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都是在獲取信息。這信息量越來越大,也使得教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語文這門學科來說,新修訂的《語文課標》進一步強調(diào)語文課程“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笨梢钥闯鍪欠浅W⒅亻喿x教學的,因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知道我們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對文本的閱讀的過程。而語文的閱讀理解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閱讀教學,我們教師應該更多的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讀通讀順”是閱讀理解最基本的要求,因為只有在讀通讀順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行詞句語段的感知與品析?!缎抡n標》提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果忽視“讀”或“讀”不到位,那么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大部分學生不是不能提取文本中的關鍵信息,而是在提取信息時不夠準確,明明從文本中找出一句話就夠了,但有些學生不是多找了一句,就是少找了半句;也不是不能對文本的內(nèi)容做出解釋,而是形成解釋時不夠完整,很多學生都是只解釋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就草草收兵了;更不是不能對文本進行評價和鑒賞,而是憑空對文本進行評價,缺少對文本的關注。
造成閱讀這方面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個人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老師雖然是在讓學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釋,但是卻缺少對如何獲得信息準確性、解釋完整性的充分指導。雖然在指導學生做出評價,但是缺少對文本的關注。一方面是閱讀時間,另一方面是閱讀方法。
崔巒先生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習得方法。我覺得這個“方法”不僅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法,還應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而這些方法應該是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只有習得這些方法,才能更好的閱讀?!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言下之意,閱讀教學不僅是教課文,更是通過課文教語文,不但是教內(nèi)容,更是教承載著內(nèi)容的語言。由此引導學生培養(yǎng)和形成扎實的語言能力?!缎抡n標》強調(diào)“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具有清晰的文體意識,面對任何一種文體,都可以自然反映出究竟該引導學生如何接近、感知并實踐文體的語言形式,因為每一種文體都有顯著的言語特點。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以下幾方面方面入手:
一、課題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有的課題本身就是文章的線索;有的課題稍作變化也可設計出能拎起全文內(nèi)容的討論點的。總之教學過程中利用課題來設計教學主線,可以突出重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將相和》《草船借箭》的教學,都可抓住課題來入手。在教授《將相和》時,可以抓住“將”“相”之間“和”與“不和”的矛盾點,設計出三個問題:(1)將相為什么“不和”?(2)將相為什么“和”?(3)從他們的“和”與“不和”中,你讀懂了“將”和“相”是怎樣的人?在教授《草船借箭》時,可抓住“借”字來展開,為什么“借”?怎么“借”?結果如何?勾連起對文章的整體解讀,引起學生探討的興趣。
二、關鍵詞句
文章中往往會有一些貫穿全文的詞或句子,這些詞句在文章中或統(tǒng)領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蘊含深意。教學中可抓住這些詞或句子去設計教學方案,力求用著一“詞”或“句子”去縱橫連貫全課的教學內(nèi)容,帶動全篇課文或重點段落的閱讀品析。例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燈光》,教學時可設問:課文重復最多的句子是什么?當學生找到“多好啊!”后,因勢利導:大家可以順著這條思路邊讀邊想,“多好啊!”分別是誰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就依次學習課文,感受現(xiàn)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樣的教學,入情入境,省時高效。其實這樣的文章教材中還有很多,如《別餓壞了那匹馬》《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等。
三、文章脈絡
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能理解透徹。例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它是根據(jù)時間順序介紹了北京的春節(jié)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春節(jié)結束。根據(jù)文章脈絡和學路,可以圍繞以下內(nèi)容進行設計:(1)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北京春節(jié)的呢?都是什么時間?(2)北京的春節(ji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在這些日子的描寫當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內(nèi)容寫得比較詳細,又把什么內(nèi)容寫的比較簡略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閱讀教學中抓住文章脈絡是靈魂,確立學路是核心,構建教路是關鍵。
四、情感
還有就是在一些抒情十分強烈的課文中,以渲染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為策略,把對內(nèi)容的感悟融入濃濃情感的渲染中。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十課《有的人》,五年級下冊第九課《童年的水墨畫》等。
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積累語言信息,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是為了能更好的獲取信息,只有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才能促進自我更好的發(fā)展。反之閱讀質(zhì)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參考文獻:
[1]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3]《小學語文教師》
[4]《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