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春
摘要:在特殊教育學校中,殘疾學生往往伴隨著較為嚴重的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他們的認知能力較差,在文化知識課的學習上具有較大的困難,他們的精細動作和粗大動作需要感覺運動訓練,在勞動技能的習得上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才能夠達到生活自理和自我照顧的程度。為了達到較好教學效果,學校會允許一部分家長進入課堂對學生進行輔助。在引入家庭輔教人員之前,特殊學生(殘障類型包括自閉癥、智力落后、腦癱等)的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一直困擾著教師。教師經常去處理因學生大發(fā)雷霆等突發(fā)情況而放棄教學內容,造成課堂教學組織混亂和無序,嚴重影響到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引入家庭輔教人員之后,由于家庭輔教人員與這些學生從小一起生活,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秉性較為了解,特別在學生語言表達需求不被人所理解而使用肢體語言來發(fā)泄的時候,往往能夠較快安撫學生,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避免更為嚴重的問題行為出現,教師也能夠把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學,保證了整個課堂的和諧有序,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家庭輔教人員;管理問題;對策
隨著現代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融合教育蔚然成風,且學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家庭輔教人員的人數也不斷增加,他們的正向參與促進了教師教學效率,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他們人員構成復雜,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對特殊教育和殘疾學生的接受程度不一,對他們自己的角色定位比較模糊,為新形勢下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且針對這個新出現的群體,學校缺乏較為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
目前特殊教育學校中家庭輔教人員的管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學校管理制度中較少有對家庭輔教人員的管理制度,這成為了家校合作的一個空白地帶。對于家??赡艽嬖诘臏贤?,寄希望于一線教師的班會及家輔自身的素質。
(2)學校對教師的職后教育有待加強。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教師在處理學生情緒、行為問題中表現出較強的自信心,他們受過正規(guī)專業(yè)的特殊教育培訓,教育理論較強,但是教育實踐能力還有待提高,在高層次家校合作時溝通能力的不足往往制約了良好家校合作關系的發(fā)展。學校對教師在特殊教育理論和康復技能的培訓稍顯不足,在人際交往溝通技能上更顯缺乏。
(3)學校對家輔的培訓機制有待完善。根據已有的相關研究,家輔群體對參與學校教育持悲觀態(tài)度。這種悲觀與家輔群體的自身素質、參與意識、參與能力及傳統(tǒng)教育觀念有關,也與學校對家輔的幫助較少有很大關系。
(4)組織機構有待完善。從學校現有行為規(guī)范中發(fā)現,學校既沒有專門組織也沒有專業(yè)人員作為家校合作出現問題時的協調者。雖然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溝通主動性更強,這與教師作為專業(yè)教育者與家輔對教師角色和教育手段的認可有關,大部分家輔仍然認為學校是一個專業(yè)性極強的育人系統(tǒng),教師依舊是教育特殊兒童的權威。這種在班級層面的溝通不能解決雙方可能出現的矛盾,學校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教師和家輔之間的關系,家委會也沒有發(fā)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針對以上存在的管理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對策入手,改善當前家校合作狀況。
(1)完善現有的家輔管理制度
家輔作為學校寶貴的教育資源,理應與教師一樣設立一定的準入標準,這樣才能更好保障教育教學和康復工作。學校管理層在制定家輔管理標準時,除了規(guī)定家輔在校期間的基本行為標準,還應該在家輔的準入門檻上設置一定的條件,對家輔形成篩選。建立暢通有效的反饋渠道,及時整合家輔意見和建議,增強家輔、教師、學校的凝聚力;學校在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應該廣泛征詢包括家長、家輔、教師、教育專家的意見,尤其要重視家輔的潛力,讓他們參與進學校政策制定過程中,才能制定出符合各方利益并能夠被很好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
(2)加強對教師的溝通技巧培訓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最直接面對家輔的人員,也是與家輔能第一時間就學生的相關問題進行溝通的人員,因此教師的溝通技巧和服務意識直接影響著學校與家輔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該具有正確的家校溝通觀念,對家校合作層次有正確的認識。家輔制度是家校合作中屬于“人際的參與”合作層次,這種合作層次的家校合作需要家輔和教育工作者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學??梢酝ㄟ^開展有關家校溝通培訓課,把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案例分門別類的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溝通態(tài)度、交流方式、語言表達技巧等;其次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教師要有接納家輔參與學校教育的正確觀念,有為家輔群體服務的意識,這樣與家輔的交流溝通就可能暢通,家輔就會更加支持和配合學校及教師的工作。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使教師掌握特殊教育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和康復教育手段,以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在家輔遇到了教育困惑時,教師應該用專業(yè)性的服務態(tài)度去幫助家輔解決所面臨的困惑,當學生的問題行為比較復雜時,教師和家輔應該保持一種商量合作的開放態(tài)度,共同努力尋找解決辦法,同時教師應該掌握相應策略使家輔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學校和教師及時向家輔解釋相關事件動向,對于在一定時期內無法解決的困難要及時向家輔解釋原因,以爭取家輔群體的理解和支持。
(3)家輔培訓
家輔制度已經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家校合作關系中雙方時間沖突的問題,縱觀中國特殊教育領域家校合作發(fā)展史,家輔制度的實施已經是家校合作層面的一大跨越。家輔個人素養(yǎng)和教育能力影響著處理學生相關問題的水平,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質,鼓勵家輔學習特殊教育相關知識,才能在教育觀念上與教師保持一致。學校應適時開展針對家輔人員的培訓工作,內容從家輔所關切的事情出發(fā),包括國家特殊教育法律法規(guī)、特殊教育領域理論知識、教育康復手段前沿研究、家輔管理制度的介紹和解釋、“家委會”組織職能介紹等,豐富家輔的特教知識儲備,提高他們教育殘障小孩的能力;培訓形式應包括講座、班會、組織專題活動、趣味游戲等,提高家輔群體的素質使之真正勝任輔導殘障學生工作。家輔群體應了解學校相關規(guī)章制度,掌握家輔和學校的溝通渠道,能用正確方式表達自己訴求。
(4)完善組織架構
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調查表明,目前家長委員會并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為了加強家委會職能,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活動,學校應設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指導小組。因為家輔中絕大部分都為學生的直系親屬,所以非直系親屬的家輔可以列席會議,并向學生家長傳達會議內容。此指導小組的任務是加強家委會的職能,但它并不是永久存在的,隨著家輔(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活動深入發(fā)展,當家長的參與素質和水平明顯提高,能自主組織,充分發(fā)揮作用時,指導小組就完成其歷史任務,可以撤銷。應該說指導小組是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活動初期的協調機構,擔負起評估現狀、實施活動、監(jiān)控運行的責任。它的組成應包括至少3名教師、3位在不同年級的學生家長或家輔、1位社會工作者和1位學校管理人員。這3名教師應該分別來自小學低年級組、小學高年級組、初中組,3位不同的家長或家輔也應分別來自小學低年級組、小學高年級組和初中組,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應是來自監(jiān)管的第三方,隸屬于社工組織又服務于學校和家長。這種模式以保證它在家委會組織活動時能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指導小組應該保持開放態(tài)度,接受其他教師、家長、管理人員的協助,聽取他們的意見。指導小組的負責人應是受人尊重,具備良好溝通技巧和理解能力的成員,各成員按任務分工,確保各成員工作不會負擔過重,以保證當成員發(fā)生變動時指導小組仍能繼續(xù)工作。
引進“家長代言人”制度管理家輔群體。“家長代言人”制度,就是以年級為單位由家長自愿報名,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由學校和家長們共同在每個年級中選出一名家長來直接參與家校溝通與合作的一種代言人制度?!凹议L代言人”代表各年級的家長與學校對話,其他家長可以通過他們向指導小組中的家長反映問題,提出建議,間接行使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從年級中選出的家長(家輔)直接對指導小組中的三名家長負責。此制度是對指導小組的補充和發(fā)展,使家長(家輔)的心聲能夠更快更有效的傳達到學校和教師手中,縮短了單個意見流向學校的時間,也增強了單個意見的力量,有利于每個意見的反饋情況,提高了家長們參與學校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家長代言人”制度和指導小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校和教師與單個家長溝通的“成本”,從而有利于學校在統(tǒng)一時間就家長(家輔)所關系的問題進行統(tǒng)一解答,提高了學校領導的辦事效率。
參考文獻:
[1]劉靜,面向每一個,為了每一個--特殊教育管理淺談,《江蘇教育研究》[J],2011(29):23-24
[2]馬仁海,辦好特殊教育學校的幾個問題,《中國特殊教育》,[J],2001(2):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