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宏業(yè)
戊戌剛一開年,汽車界爆炸性新聞就接連不斷2月23日,長城寶馬牽手制造MINI電動車;2月24日,吉利豪擲90億美元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兩家起于草根的民營企業(yè),接連摘下全球知名高檔車制造商的高枝,可謂是長了志氣、提振了精神。
相對于投資規(guī)模、商業(yè)模式等細節(jié),《汽車人》更加關注的是:無論寶馬還是奔馳,二者在華都有著不錯的經營布局,此番一個另起爐灶重啟合資,另一個大方地打開大門納入中國資本,從中反映出跨國車企怎樣的意圖?
無獨有偶,就在長城一寶馬、吉利一戴姆勒攜手前不久,另一家跨國車企以更直接的方式揭開了中國藍圖。2月6日,日產宣布,它將與中國合資伙伴一起共同投資600億元人民幣,將在華銷量從2017年的150萬輛提高到2022年的260萬輛,力爭進入中國市場汽車品牌的前三名;更早之前,去年11月,大眾汽車表示,將支出l00億歐元專門用于在中國市場打造電動車。
從1983年第一家合資汽車企業(yè)北京吉普成立至今已35年,中國汽車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來華投資的跨國車企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市場份額和商業(yè)利益。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認為,大多數跨國汽車企業(yè)至少四分之一、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一半的利潤來自中國。
隨著自主意識不斷高漲,節(jié)能環(huán)保法規(guī)加嚴,消費觀念日漸成熟,對跨國車企來說,以往那種“低成本、高回報、缺乏競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跨國車企轉身“地區(qū)”
大變局下,跨國車企主動調整布局,應對中國車市新常態(tài)。僅在過去幾年內,就有包括大眾、福特、寶馬另起爐灶再合資,以及包括戴姆勒一北汽、PSA-東風、戴姆勒一吉利達成股權合作。
倘若再聯(lián)系到豐田即將推出的白主品牌純電動車、三菱與傳祺的“雙品牌”合作、DS為長安汽車代工……跨國品牌在中國呈現(xiàn)更加多元、不拘一格的景象。
面臨全球最激烈的市場競爭、來自政府不容置疑的“雙積分”壓力以及本土車企的競合壓力,正迫使跨國公司從技術、產品、戰(zhàn)略上重新調整對華布局,為合資合作注入新的內涵。
長此以往,存在這樣一種可能一這也正是FCA總裁馬爾喬內與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的共識:未來,全球可能只剩下3至4家傳統(tǒng)汽車企業(yè)。這一方面是拜新科技變革所賜,包括谷歌、蔚來等一大批新造車者正虎視眈眈;另一方面,在《汽車人》看來,這或許也是飽和競爭、贏者通吃的結果。
雖然還被冠之以跨國公司名稱,但越來越多的汽車公司正在失去完整的跨國業(yè)務。通用汽車接連撤出了澳洲、歐洲和亞太業(yè)務,福特早就歸位于“一個福特”,大眾品牌超過一半銷量來自于中國、本田中國業(yè)務即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照這個趨勢下去,過去的跨國公司或許應稱為“中美”汽車公司、“中德”汽車公司、“中日”汽車公司更為貼切。
更廣泛聯(lián)盟更多安全
當投行分析師們還在糾纏于中國GDP增幅到底是6%還是7%時,跨國車企負責人對中國市場的自信讓旁人艷羨。就在過去三年里,奔馳在華銷量實現(xiàn)三級跳,2017年幾乎摘得國內高檔車銷量冠軍。其銷售公司負責人倪愷對后續(xù)市場非常看好,認為中國高檔車增速仍會高于GDP增幅。他的自信來自于城市化進程加速、汽車消費升級、搖號限購等。因此,“整體來看,市場基礎是牢固的,不必擔心市場增速放緩?!?/p>
剛剛確定大手筆投入600億元人民幣的日產汽車,計劃在未來五年將銷量提高100萬輛,其中最主要的增量來源于啟辰品牌和英菲尼迪品牌,日產希望這兩個品牌的銷量能提高三倍。
根據知名調研公司埃森哲的調查,跨國公司在中國面臨巨大成本壓力和增長困境的同時,對中國市場前景和自身的競爭能力仍保持高度期待,并將繼續(xù)擴大投資。多達72%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應對未來三年即將到來的挑戰(zhàn)。66%的人預計,他們的企業(yè)在未來十年依然能夠實現(xiàn)高增長。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盡管華盛頓和柏林的政策制定者已開始對北京方面施壓,要求其放松針對外國汽車制造商的限制性政策,但在華跨國汽車企業(yè)卻很少對此發(fā)表評論,原因就在于:它們在中國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以高檔汽車品牌為例,奔馳旗下的頂級車型梅賽德斯一邁巴赫S級的銷量中,有60%來自中國市場。研究機構伯恩斯坦估計,盡管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其總銷量的24%左右,但來自中國市場的利潤可能高達40%甚至50%。
就在國內輿論為吉利競購戴姆勒股份一片叫好時,位于斯圖加特的奔馳總部也是一片歡騰。從純粹投資的角度來看,吉利掏出9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好鋼正好用在刀刃上,可以極大增強德系品牌在電動車領域的軟肋;工會組織的罷工、漲薪也都可以商量。從更長遠的企業(yè)運營來看,接連與北汽、吉利締結資本聯(lián)盟后,戴姆勒與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聯(lián)系也變得愈發(fā)緊密。
雖然包括奔馳在內的不少跨國車企已有百年歷史,積累了不少跨國經營經驗,但過去百年間的經營規(guī)模、市場擴張速度,沒有哪一個時期能與中國相提并論。更不用說,當下全球汽車業(yè)行至激進變革的關口,也面臨來自于非汽車行業(yè)公司的挑戰(zhàn),單純一個企業(yè)很難單打獨斗難贏得這場變革戰(zhàn)爭??鐕放埔埠?,本土車企也罷,都有必要刷新思維方式,通過聯(lián)盟、參股、并購形成新的可能。
可能性無處不在。就在一年前,有誰能想到,來自中國的草根企業(yè)能夠成為全球高檔車老大的最大股東呢?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