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少文章中都有含蓄內斂的詞句,學生在理解這些詞句時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推敲詞句,通過探究詞句矛盾之處,分析其中的抽象意思,調整語序感受言外之意等方法都能嘗試理解這些含蓄的文字,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推敲詞句;閱讀教學;初中語文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課文中都有精煉而貼切、深刻而含蓄的詞句。不少學生都對如何理解這些詞句感到困惑,而教師也不能直接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這便導致教學陷入了困境。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些含蓄的文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推敲詞句,在實實在在的分析中層層突破,逐步了解這些詞句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進而破解含蓄語文的奧秘。
一、 探究矛盾,感知統(tǒng)一主題
在不少作品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會讓學生感到困擾。然而如果仔細分析卻可以發(fā)現,這些詞句其實并不矛盾,它們相輔相成,體現了文章的主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析這些詞句,從表象深入下去,挖掘其中的內涵,體會其中的言外之意。
在學習《背影》一文時,不少細心的學生都找到了文章中的矛盾處,提出:“作者描寫了父親給自己買橘子的場景,自己也因此感動得流淚,父子多么融洽,那么為何文章中又要寫‘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寫‘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呢,這樣的話是不是前后矛盾呢?”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深入挖掘下去,探究其中的言外之意。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嘗試說說作者這些話中隱藏的時間點。學生發(fā)現作者埋怨父親的話語,時間點都在送別之后,也就是說在送別后作者的心境發(fā)生了變化,對父親的看法也發(fā)生了變化。其次教師又引導學生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閱讀并分析這些詞句。學生發(fā)現作者說這些話是為了反襯現在對父親的懷念,如“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后跟了“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兒子”等詞句。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發(fā)現原本矛盾的地方其實并不矛盾,作者用此反襯出送別之事對自己的影響,體現出對父親的思念。
在探究矛盾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步發(fā)現,這些看似矛盾的詞句其實并不矛盾。它們或者體現了人們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行分析的結果,或者體現了隨著人們的認知不斷深入而發(fā)生的變化。伴隨著分析文章中的矛盾詞句,學生逐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感知到其中的統(tǒng)一主題。
二、 分析抽象,認識異構同質
在某些作品中,作者會同時展示不同的生活現象,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同時進行描述。不少學生在面對這些內容時也會產生困惑,不理解這些不同事物之間有什么共同點,作者為何要將其放在一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抽象出其中的本質,這樣能逐步認識到其表象雖然不同,但是其本質卻具有同一性,這樣能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異構同質。
在學習《壺口瀑布》時,不少學生都對其中的比喻等修辭句表示贊嘆不已,認為該作品很形象地展現了壺口瀑布的場景。為了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感悟作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用異構同質的方法進行分析,探究其中的修辭句。如“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在這句句子中作者將河水比喻成了“千軍萬馬”,又比喻成了“堆堆白雪”,看似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但是如果對其進行抽象分析,挖掘其本質,卻能發(fā)現作者所用的喻體雖然不同,但是都很真切地展現出了黃河的壯麗場景?!扒к娙f馬”比喻聲勢的浩大,給人動態(tài)的美感,而“堆堆白雪”不僅展現出顏色,而且還體現出數量之多,展現的則是靜態(tài)的場景。在這種異構同質的分析后,學生對于修辭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感受到黃河的壯闊。
在嘗試對文章中詞句進行抽象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逐步了解了什么是異構同質,這樣能讓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適當的提升,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除了可以鼓勵學生運用異構同質的方法進行分析以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用異質同構的方法進行分析。這要求學生將不同事物進行歸類,找出其在人們內心中引起的同一情感,這種方法同樣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調整語序,明白言外之意
不少作品都隱藏著言外之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調整語序的方式進行分析。將各種句子調換順序后,學生能逐步了解哪些語氣被加強了,哪些語氣被削弱了,這樣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言外之意。
在學習《社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其中六一公公所說的話整合起來,然后嘗試分析其語氣有何不同。如“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如果將“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放在前面,就會發(fā)現語氣發(fā)生了輕微的變化。原本六一公公稱雙喜等是“小鬼”,說其偷了豆,其實并沒有太大責備的意思,只是因為對方不好好地摘,破壞了豆,因此有略微的生氣。但是如果交換了順序就會發(fā)現,六一公公先說其“踏壞了豆”,有強烈的興師問罪之感,這樣就體現出六一公公本來就有責備的意思。這和民風淳樸的鄉(xiāng)民形象不相吻合,因此作者將責備感更強的話語放在后面,突出六一公公的善意,這樣也能更好地展現鄉(xiāng)民淳樸的形象,更符合文章的意思。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誦讀的方式,將詞句的語序調整后進行反復誦讀,并揣摩對比,分析其和原來的詞句有和不同之處。這樣能促使學生積累語感,有助于學生在一一比較中更深刻地體會詞句的意思。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將關注的焦點放在詞句本身,通過分析推敲詞句的方式體會含蓄語文的魅力。在推敲的過程中,學生能挖掘文章的主題,提高思維能力,體會作品的言外之意,進而提高閱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大文.詞句教學體現語文本真[J].語文建設,2018(1):39-45.
[2]蘇毅.發(fā)揮關鍵詞句教學的杠桿作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09(10):44-47.
作者簡介:蔣加芳,云南省騰沖市,云南省騰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