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樹坤 陳佳良
影響健康和疾病的決定因素到底是什么?WHO集中了世界一流的專家達成共識,即遺傳因素只占15%,環(huán)境因素中社會環(huán)境占10%。自然環(huán)境占7%,以上這32%是個人很難改變的因素;醫(yī)療條件因素占8%;而其他60%的因素完全取決于個人的生活方式,這60%是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手中的。因此要想保持健康.必須有四大基石支撐: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等)。合理飲食是四大基石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不良飲食習慣是許多慢性病的罪魁禍首。
正所謂“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fā)一系列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痛風、脂肪肝、惡性腫瘤等。若每天吃進去的熱量超過了需要量,就會超重或肥胖。而肥胖現在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肥胖除了能導致前面所說的疾病外,還可引發(fā)心腦血管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骨關節(jié)病等。如今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的患病率都非常高,我國“十二五”高血壓抽樣調查結果,≥18歲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3.2%,患病人數2.45億;2010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糖尿病前期人群達50.1%。中國人幾千年以來以素食為主,肉食攝入較少,糧食緊缺的時候,也以五谷雜糧代替了部分精米白面,所以很少有人超重或肥胖。而且,過去大部分人都是體力勞動者,而現在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明顯減少??偨Y起來,造成目前慢性病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吃得“太好”、太飽以及活動量太少。
通過控制飲食、適當運動減輕體重,長期保持下去,很多慢性病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尿酸水平是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的。因此,培養(yǎng)健康的飲食習慣,既可以預防慢性病,也能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主食為主,副食為輔。日常飲食,應該以米飯、饅頭、面條等主食為主要能量來源,適當配點兒肉、蛋、奶等副食。但現在有些人顯然已經完全顛倒了,把副食當主食吃,這很容易導致營養(yǎng)過剩,引起肥胖。
飯前喝湯。吃飯前先喝湯,這是非常好的一種飲食習慣,因為湯里含的大都是已經分解后的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多肽、脂肪酸等,這些成分相對來說容易消化吸收,吸收后可以反饋給大腦,激發(fā)厭食中樞,很快使人產生飽感,這樣可以間接減少食物的攝入量。
一日三餐,定時定量,合理分配。一定要養(yǎng)成吃早飯的習慣,很多上班族早晨比較緊張,顧不上吃飯,然后中午飯吃很多,晚上回到家也吃得非常豐盛,這是很不好的生活習慣,尤其容易造成肥胖和膽石癥。人體的肝臟在不進食的時候不停地分泌膽汁,膽汁分泌后進入膽囊儲存,不用的時候就濃縮,當人體進食后,膽囊收縮,把膽汁排到腸道里,幫助消化吸收食物。若早飯不吃,從前一天晚飯到第二天午飯間隔十七八個小時,膽汁在膽囊中過度濃縮,就容易形成膽結石,長期如此容易進展為膽囊炎甚至膽囊癌。
早餐應該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而不應該吃過多的蛋白質或脂肪類的食物。關于早、中、晚三餐的分配,有種說法“早餐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晚上活動量少,因此熱量消耗非常低。假如晚上吃多了,腹部的脂肪就容易堆積,造成向心型肥胖。
細嚼慢咽。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吸收,更有助于控制體重。細嚼慢咽時有些營養(yǎng)成分不斷地吸收,會抑制攝食程度。如果飯吃得特別快,當出現飽感時,實際上熱量已經攝入過多了,所以一定不要吃得太快。
別把干果當夜宵。有的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吃得不多,體重卻降不下來,這是為什么呢?有可能是因為在晚上吃了零食,如花生、瓜子之類的干果。實際上這些干果含有大量油脂,而油脂類的熱量比蛋白質和糖類都高。因此我們建議,晚上如果實在覺得餓了,可以補充水果和蔬菜,因為它們含的熱量非常低。
多吃纖維素。蔬菜、水果、全麥、全谷物里纖維素比較多?,F在有的人大便干硬或黏膩,粘馬桶上沖不掉,很多時候是因為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過多,想要改變過來,就應多吃谷物,還要在食物中添加一些薯類(如紅薯、山藥、土豆等)。
個體化飲食。針對不同疾病,制訂不同飲食計劃。高血壓患者避免吃得過咸;糖尿病和肥胖者避免吃過甜食物,尤其是蛋糕、點心等,多吃蔬菜,適量吃水果;高脂血癥患者盡量不要吃動物內臟,不要吃無鱗魚如帶魚、鱔魚等;痛風患者不要吃含過多嘌呤的食物,如沙丁魚、豆類、動物內臟。通過調整飲食,這些慢性病就可能會減輕。
飲食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總結起來,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則是:清淡為主,粗細搭配,全面均衡,一日三餐,六七分飽。所謂“清淡”,“清”是指少葷多素,而“淡”則是不要過咸、過辣、過甜。此外還要避免兩個極端:一是”不講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那必然會生??;二是“太講究”,什么東西都不敢吃,這也沒有必要??傊】凳墙K生的事,健康飲食需要大家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