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定國
話說周老伯今年年屆古稀,他耳背但又多話,生性好強而又喜辯。
去年年度體檢,輪到他應檢時護士叫號他未聽到,叫號護士以為這個待檢人不在,遂招呼下一位應檢。
周老見排在他后面的中年人“后來者居上”,就跟護士論理。卻說這個護士也是急性子,便跟周老爭吵起來。周老大聲說道: “難道我老了就矮人一截?”好一個急性子,護士恰好是負責量身高的,她隨口答道:“你說得對,老人就是矮人一截!”周老一聽,氣壞了,他找主檢的主任告了護士一狀。
主任批評了這個護士的服務態(tài)度,并和藹地對周老解釋說,這位護士隨口回您的那句話,其實是從生理角度說的,老人矮一截,確是事實。遂問老人家當年參加工作時體檢的身高是多少?周老說是1米75。接著他給周老量了身高,結果是1米68,的確“矮了一截”,少了7厘米。這么多年沒量過身高,竟然真的“矮了一截”,這倒讓周老伯覺得奇怪,人老了為什么會變矮?
主任見他疑惑不解,便跟他講解人老變矮的原因。
人的身高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下降的。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出現駝背、個子變矮。
一般說來,80歲以上的老人身高會比年輕時下降10~15厘米。
據日本有關研究證實,以男性60歲為基礎,65歲和70歲,身高分別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
人的身高主要由下肢長骨和脊柱組成。
脊柱幼年時共有33個椎骨,由于骶椎和尾椎的融合,成年后只有26塊骨頭。
脊柱的長度較之下肢長度相對穩(wěn)定一些,男性平均約70厘米,女性約65厘米,因姿勢和年齡而有所差異。
老年人脊柱略短,其長短與椎間盤受壓情況有關。
人的身長在一晝夜間是變化的:早上最長,晚上最短,相差2~3厘米。
研究表明,人老變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脊柱縮短,之所以縮短,一是椎間盤退行性變化,二是椎體骨質疏松。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老化會影響椎間盤的厚度。
椎間盤位于每一對相鄰椎體相對面之間,使兩椎體牢固地連接起來。椎間盤稍大于椎體,所以在椎體之間略顯突出。它由纖維環(huán)和髓核兩部分構成。纖維環(huán)圍繞在髓核周圍,為環(huán)形交叉排列的纖維軟骨,堅韌而富有彈性,可限制髓核突出。髓核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椎間盤堅固而有彈性,除連接椎體外,還可承受壓力,減緩沖擊以保護腦髓,有利于脊柱的各種方向的活動,增加運動的幅度。
人到中年,椎間盤逐漸發(fā)生退行性變化,髓核和纖維環(huán)的膠質纖維變性。
到了老年,除了椎間盤變薄,各椎體可因骨質疏松而漸趨坍塌。骨質疏松主要是因為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質合成性代謝刺激減弱,成骨細胞功能下降以致基質形成減少等。
運動減少,骨質廢用性脫鈣也有一定作用。特別是女性絕經期后,雖然雌激素本身不能促進骨質形成,但能拮抗皮質醇和甲狀旁腺素的溶骨作用,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驟降,骨質吸收加速而逐漸發(fā)生骨質疏松。椎骨支持能力不足,受壓后塌降變矮,有時甚至發(fā)生壓縮性骨折。
老年人變矮的特點是軀干縮短明顯,四肢縮短很少,所以老態(tài)龍鐘主要表現是彎腰駝背。
老年人肌力下降,挺胸收腹較為困難,姿勢不良也會影響身高。彎腰駝背,常被人們用來作為老人的形象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