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獻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地質勘查院)
火嚼龍?zhí)兜貐^(qū)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太古界、元古界、奧陶系—志留系、晚三疊系等(圖2)。太古界主要為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主要沿東昆侖昆中斷裂帶以北地區(qū)分布,是由各種變粒巖、片麻巖、混合巖、混合片麻巖、混合花崗巖、白云石大理巖、橄欖大理巖及角閃巖等組成的中高級變質巖系[5-6]。該套地層被認為是青海省境內最古老的地層[7-8],為柴達木地塊(板塊)的結晶基底,金、銻等元素克拉克值較高[1],是有利于金礦成礦的變質巖建造,為成礦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白沙河(巖)組是已知的東昆侖地區(qū)重要的賦礦層位[1],青海省著名的果洛龍洼金礦床即產出于該層中。元古界主要為萬保溝群,沿昆中斷裂分布,為火山—沉積巖系,由一套結晶灰?guī)r、白云巖、變砂巖夾凝灰質千枚巖、板巖、安山巖等組成,代表了大陸裂谷環(huán)境的東昆侖洋沉積。該群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基性火山巖組、碳酸鹽組、碎屑巖組,該套地層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呈斷塊狀產出。奧陶系—志留系主要為納赤臺群,由一套淺變質碎屑巖、千枚巖、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和綠片巖組成,總體為陸緣裂陷或裂谷環(huán)境下形成的類復理石沉積。晚三疊系主要為鄂拉山組,為一套火山碎屑巖為主夾火山熔巖及不穩(wěn)定沉積碎屑巖地層[1]。
圖1 火嚼龍?zhí)兜貐^(qū)區(qū)域構造分帶特征
圖2 火嚼龍?zhí)兜貐^(qū)地質特征
該區(qū)斷裂構造發(fā)育,按其展布方向有NW向、NE向、近EW向3組,以NW向斷裂為主,規(guī)模大,控制了該區(qū)構造格架。其中,昆中斷裂為區(qū)域大斷裂,在區(qū)內南部通過,該斷裂帶呈近EW向延伸,斷裂面總體北傾,主要特征為北盤古元古界地層逆沖于南盤古生界或中生界地層之上。區(qū)內斷裂破碎帶發(fā)育,寬達400~500 m,構造帶內糜棱巖發(fā)育,斷層泥常見,并普遍發(fā)育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碳酸巖化及絹云母化等。斷裂構造和侵入巖體為區(qū)內成礦和控礦的主要因素,與邊界斷裂斜列的次級斷裂與侵入活動特別是與后期成生的花崗巖類巖體相結合,是區(qū)內成礦和聚礦的有利條件[8-13]。
該區(qū)巖漿活動強烈,主要以華力西期—印支期的中—酸性侵入巖為主,是造山期和造山期后的產物。巖體主要分布于昆中斷裂以北地區(qū),具有自北而南逐漸減少的趨勢,總體上呈近EW向帶狀展布,多以規(guī)模巨大的巖基產出,巖類較齊全,以閃長巖類、酸性花崗閃長巖類、二長花崗巖類及正長花崗巖類為主。各期次巖體相互疊加交織,巖類復雜多樣,受構造控制明顯,多呈EW向展布,為金、鎢、銻等成礦元素活化、運移和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熱源,對金屬礦產成礦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1]。
圖綜合異常特征
火嚼龍?zhí)兜貐^(qū)大地構造屬東昆侖弧盆系的北昆侖巖漿弧,構造巖漿演化為華力西期—印支期俯沖碰撞造山環(huán)境[4]。該區(qū)南側為昆中深斷裂,出露地層為早太古界—早元古界金水口巖群變質巖系,是有利于金成礦的變質巖建造;區(qū)內侵入巖巖性復雜,主要為早中三疊世花崗閃長巖、英云閃長巖及少量似斑狀二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閃長巖;該區(qū)接觸帶構造、構造破碎帶及酸性巖脈發(fā)育,具有形成巖漿熱液礦產的構造巖漿條件。
本研究將火嚼龍?zhí)兜貐^(qū)與其南東約30 km的果洛龍洼金礦區(qū)進行對比分析??芍孩儋x礦地層,該區(qū)Au異常主要分布于早太古界—早元古界金水口巖群出露區(qū),果洛成洼金礦床(點)及Au異常也分布于金水口巖群(有按納格金礦點)和萬保溝群(有果洛龍洼金礦床)地層出露區(qū)[15-16];②巖性特征,前者賦存于金水口巖群的一套老變質地層中,后者除了與金水口巖群老變質地層關系密切外,還與萬保溝群碎屑巖、碳酸鹽巖及基性火山巖關系密切[15-18];③構造背景,兩地同處于昆中斷裂北側的次級斷裂破碎帶中,均發(fā)育幔源巖漿,成礦與NW向或近EW向構造破碎帶、韌性剪切帶關系密切[19];④Au異常特征,該區(qū)Au異常峰值(379.07×10-9)、平均值(20.94×10-9)和襯度值(5.04)均高于果洛龍洼礦區(qū)Au異常峰值(29.86×10-9),平均值(5.79×10-9)和襯度值(2.32)[15-18],可見火嚼龍?zhí)兜貐^(qū)找礦潛力較好。
圖4 火嚼龍?zhí)兜貐^(qū)元素異常套合及找礦靶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