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洋
饅頭是每個人都會吃的食物,不管愛吃不愛吃,肯定吃過。那么怎么樣才能在家中做出美味的饅頭呢?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樣的饅頭才算好吃,怎么樣才能做出好吃的饅頭!
1)中筋面粉:350克(6個饅頭),最好使用當年生產(chǎn)的新鮮面粉。
2)水:200克,室溫(20攝氏度),我在澳洲買的面粉比較干,所以水量稍多一些,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家面粉的情況適當減少,比如190克。
3)酵母:4克。如果你買的是7克的袋裝酵母就用一半好了。
4)細鹽:3克。
相信大家最有疑問的就是這3克鹽,鹽在這里的作用有兩重。
第一,促進面團里面筋組織的發(fā)育,為饅頭里空泡組織提供細密堅韌的支撐。
第二是抑制酵母菌,延緩發(fā)酵速度。我們這里使用室溫的冷水而不是溫水,酵母和面粉的比例是1.1%而非通常的1.4%,目的同樣也是為了避免發(fā)酵速度太快,慢速發(fā)酵是好吃饅頭的第一要訣。
把3克鹽加到面粉里。
攪拌均勻,高濃度的鹽分可以在瞬間殺死酵母菌,所以必須事先攪拌均勻,畢竟我們只是抑制他們的生長而已。
把4克酵母和200克室溫冷水混合,攪拌均勻,確保酵母化開。
把面粉鋪在面點案板上,用刮板在中間做出一個狀似隕石坑的窩。
把酵母水倒在“隕石坑”的中央,然后用手指一點點把側壁上面粉混入水中,直至呈現(xiàn)面糊狀。
然后借助刮板把所有面粉都混進去。為什么要采用把面粉一點點混入水中的方式呢,因為這個面團水的比例比較高,這種方式和成的面團會稍微硬一點,不至于太軟太粘手。反之如果是制作面條,因為面團水的比例比較低,就必須用相反的方式,把水一點點加入面粉,這樣會讓面團顯得軟一點,揉的時候不至于太費力。
然后用手捏成面團。
后面的過程是制作饅頭最耗體力的環(huán)節(jié):揉面。
常言道,好饅頭都是揉出來的,那么究竟揉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呢,從時間上說至少要不間斷地揉15分鐘,從效果上說,要揉到面團觸上去很軟,但是用力按下時卻能明顯感覺到較大阻力的程度,面團的表面應該非常光滑而且有光澤。不管怎樣,揉面的時候不斷對自己默念:揉得越多越好吃,揉得越多越好吃。時間很快就會到了。
揉面手法也要注意,揉的時候動作不要太猛,一來容易疲勞,二來效果也不好。
感覺揉到位了,就找一個大碗,內壁上涂抹薄薄一層植物油(味道比較淡的植物油,比如花生油或者葡萄籽油)防粘,然后把面團放進去,蒙上保鮮膜,發(fā)酵40分鐘(這里是20攝氏度室溫,如果室溫較高,可以把時間縮短到30分鐘)。
把發(fā)酵后的面團取出來,接著揉,這次揉面的主要目的是排氣。就是要把面團里任何看得見的氣泡都盡量揉掉。揉面過程大約需要5-10分鐘,然后放回碗里,蒙上保鮮膜繼續(xù)發(fā)酵40分鐘。
揉過的面團里面已經(jīng)看不到多少氣泡。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在饅頭內部生成一些細密均勻的氣泡結構,這樣它才會柔軟而且富于彈性。如果不把發(fā)酵過程中的氣泡及時排掉,很容易留在饅頭內部,留下大的孔洞。
這樣“發(fā)酵-排氣”的循環(huán)需要進行4個回合。完成最后一輪后,把面團平鋪在面點案板上。
把面團揉成均勻的圓柱形,借助鋼尺把面團均勻分成6等份。
這就是做好的6個劑子。饅頭的整形也是非常關鍵,整得不好,饅頭就會奇形怪狀,或者當中密布大孔洞。整形的辦法依然是揉面,不斷把劑子從周邊往當中揉(這樣底部就會比較光滑,而面團的接口就一直在上方),個人建議每個饅頭揉120次,先揉60次,然后放在一邊,揉下一個劑子,全部劑子揉好后從第一個劑子起每個再揉60次。如果室內比較干燥,揉的時候注意“保濕”,除了正在揉的劑子外,把其它的劑子暫時先放在密封盒里。
揉好的劑子翻轉過來,讓接口向下,用手一點點整成圓柱形。
整好形的劑子,看起來比較高,比較瘦,不過后面二次發(fā)酵的過程中會漸漸橫向膨脹,變得很圓很圓。
做好的劑子可以直接放在蒸籠里二次發(fā)酵, 這時你可以適當提高一下發(fā)酵速度。把蒸鍋里的水加熱到45-50攝氏度。二次發(fā)酵時間一般控制在30分鐘左右。劑子放在蒸籠里要注意防粘,防粘效果最好的就是烘焙紙,把烘焙紙剪成饅頭大小的方塊,把饅頭放在上面發(fā)酵可保萬無一失。
蒸饅頭的過程就非常簡單啦,蒸鍋里放進冷水,把二次發(fā)酵好的饅頭放在蒸籠里,大火加熱到水沸騰,然后降低到中火,開始計時10分鐘。然后關掉爐火,等待3分鐘后就可以把蒸好的饅頭取出來啦!
TIPS
利用這個辦法制作的饅頭,因為發(fā)酵過程比較充分,自然是麥香撲鼻,還有就是它驚人的彈性:把饅頭用手壓扁后,會在2-3秒鐘內回彈到原來的形狀,這樣的饅頭不但好吃,還很好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