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最近,我有幸到廣州、深圳參加讀書推廣活動,順便前往陽江海陵島,參觀了向往已久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親眼看到“南海一號”沉船上那一長串又一長串尚在清理中的宋代瓷器,才知道中國對外海洋貿易早就達到驚人龐大的規(guī)模,自己對于歷史的既有認知即刻遭到顛覆。
這是一座獨特的博物館,專門為安置一艘宋代沉船而建,它的“藏品”和“展品”只有一樣,那就是這艘沉船和從船上發(fā)掘清理的物品,因為沉船由考古學家命名為“南海一號”,所以人們也習慣稱呼其為“南海一號博物館”。在我看來,所有家長都該帶著孩子去一趟這座博物館,館內的重要展覽內容之一就是介紹南海一號從探測到水下整體挖掘、運到海陵島的過程,那是關于科學技術的一篇動人頌歌,所有用到的儀器和工具,從蛙人的水下照相機,到挖掘和轉運過程中的各種巨大器械與船只,都讓人對現代工業(yè)、現代科技產生尊敬和愛戀,為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感到幸運和自豪。展覽上有一幀照片,項目負責人和政府相關人員立在岸邊沒腿的海水里,看著遠處載著南海一號的半潛船從熹光中靜靜駛來,真實一刻的記錄,是如此的催淚。
南海一號的珍貴之處在于船體完整,艙內裝載的貨物幾百年來未受驚擾,為了最好地保護它,也為了從容地展開考古發(fā)掘,這艘沉船被安置在“海絲”博物館內的中央地下大廳內,灌入海水,把它封藏在原有的環(huán)境中,然后,考古工作者們逐步地加以清理。整座大廳的上部以巨大的透明玻璃窗圍合四面,形成“水晶宮”,讓觀眾可以透過玻璃窗俯瞰沉船的整體風貌,觀摩考古人員的辛勤工作。對我來說,站在落地玻璃窗畔的一刻才明白,一艘宋代海船,原來能夠承載那么巨大數量的瓷器!一向以來,自己對于古代中國的外貿能力、海運能力遠遠估計不足,總以為絲綢之路的貿易量不會太大,南海一號算是徹底修正了本人的這一誤會。
令我意外的是,南海一號上的高檔白瓷與青瓷制品異乎尋常地精美,其中一些器型與紋飾竟是從未見過,歷史上的外銷瓷器質量如此之高,于我又是生動的一課。妙的是,船載瓷器明顯分為高中低三檔,適應遙遠異國市場的不同消費需求,其中高檔者來自龍泉窯、景德鎮(zhèn),中低檔則直接在福建各地的瓷窯中燒制,然后運到泉州裝船,降低了運輸成本,中國人做生意的精明,就這樣表現在每—個細節(jié)里。
2015年,我到迪拜游玩,在一個炎熱的下午獨自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結果看到了考古出土的宋代白瓷殘器和青瓷殘器,那么眼熟,那么親切,在空無一人的異國展廳里,與自己瑩然相對,自是惹動了心潮。迪拜讓我看到了十二世紀前后印度洋與南海貿易的終點,海絲博物館則教我感受這一貿易圈在起點之處的繁盛,四年前于波斯灣開啟的認識之旅,就此,在廣州附近的旅游海島上完成了征程。
湊巧,位于廣州珠江新城的廣東省博物館正舉辦《亞洲內海——13至14世紀亞洲東部的陶瓷貿易》一展,內容也是近年幾艘出水沉船上所載的瓷器及其他物品,憑借它們呈示元朝時亞洲海上貿易的發(fā)達。地中海被譽為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內海,然而,從漢代起,一直到清代,東海、南海、印度洋、波斯灣乃至紅海,一直都是亞洲貿易的內海??!
讓我驚訝的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如此精彩和重要,周圍朋友知道的卻并不多。在我動身前,還有朋友在微博上詢問“廣州有什么古跡”,有人回答“陳氏祠堂”,顯然,廣州以及廣州附近的重要歷史文物并未得到足夠的宣傳與重視。實際上,是次廣州之行,我還有另一樁驚喜,那就是無意間撞見“南越王宮博物館”。它與南海一號博物館一道,讓我明白,廣州作為“亞洲內?!辟Q易圈上的重要節(jié)點,自古以來,一直是多么的發(fā)達,多么的先進,多么的,富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