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饅頭和包子,是我國的傳統(tǒng)面點,無人不知。在現(xiàn)代生活中,與油條、大餅等物,充當我們的常用早點,功莫大焉。
《三國志》載:“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白牛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p>
明人郎瑛對“饅頭”一語,則有另解:“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代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七修類稿》)。
唐人趙磷說法又不同:“饅頭本是蜀饌,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因話錄》)。他認為饅頭在孔明征南之前,早已是蜀人的一種面點。
總之饅頭在三國時已有了,以后為人祭享、宴享時所用。特點是個頭大,以肉為餡。
晉以后,古人常把饅頭稱作“餅”,“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名義考》);“饅頭,餅也”(《集韻》)。
到了唐代,饅頭形制變小,稱之為“玉柱”“灌漿”?!坝裰?、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匯苑詳注》)。
宋代又把饅頭稱作“包子”,因是以面包餡,故云?!叭首谡Q日,賜群臣包子”(《燕翼詒謀錄》),包子后注解為“即饅頭別名”。這時候的包子餡,有肉類、菜類、醬類諸種。當然,也有無餡的饅頭。
直到清代,饅頭和包子則有了比較明確的分野。北方人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有時稱為大包子。但在我的出生地湘潭,則將有餡者稱為包子,無餡者謂之饅頭。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揚州的小饅頭贊不絕口:“作饅頭如胡桃大,就蒸籠食之。每箸可夾一雙。揚州物也。揚州發(fā)酵最佳?!?/p>
饅頭和包子,到了今天,特征漸趨于統(tǒng)一了,即以無餡和有餡來區(qū)分。此中南北皆有名品,如長沙德園里的大肉包、蘇州的小湯包、北京的開花饅頭,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