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正在和知識融為一體,拜互聯網所賜,人類對自身的高度信任正在與日俱增。
人越來越成為自己生活的中心,世界則越來越沒有中心。人的體驗和感受是人真正的世界觀和最后的價值觀。尊重它,就是人文主義。這個時代稱之為人文主義時代,這個時代正在依托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展開,成為我們新的方法論。
就電影行業(yè)而言,知道人文時代的到來,了解人文時代的特點,對于從事電影創(chuàng)作和發(fā)行意義重大。你也許就會因此更加尊重觀眾需求,也許就會研究社會感受,也許就會懂得什么叫做觀眾體驗。你需要提供更多的體驗予以市場,需要通過大數據掌握市場脈絡,自以為是是一定得不到市場回應的,遑論市場回報。
行業(yè)現在都流行給影片打分,這種做法所以流行不因別的,正是時代流行個人體驗、人類感受至上的普遍狀態(tài)。愿意知道人們感受的創(chuàng)作者才是有出息的。自以為是的人,今天起就不應該再拍電影。
人文主義興起于今天這個時代,是愿意更加尊重,并首先是愿意聽取人的感受所以然。包括同性戀,在這個世界的很多地方正在被接受,而且是被法律所接受,就是一個很突出的例子。
人文主義在一些方面是要被限制的,如果這種體驗會傷害別人,譬如恐怖暴力事件。我們反對這樣的事件是因為它同時違反了人文主義宗旨,它給別人帶去了痛苦感受。電影創(chuàng)作在不惡意損害投資人和消費者利益的前提下,強調拍攝非市場影片時,是無可厚非的,電影家自身的感受在創(chuàng)作中獲得很好的體驗這是他自己的事情。
有的電影家喜歡在投資上和在鏡頭中實踐自己的探索,那樣的作品幾乎可以看到市場結局。但是導演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了迎合當下市場,而是帶著某一種使命來到這個時代的。我們尊重這種個人感受,畢竟這個時代將、應該也必然滿足更多人的愿望,前提是不傷及別人。在這樣的時下你只要接受一件事情就可以了——不同人的打分。
這個世界不會滿足一切法西斯蒂的個人熱望,哪怕他歇斯底里,將自己打扮成一個狂人,擁有著某種特權賦予的強勢。人文主義時代的沖突會否因此更比過去時代激烈呢?在一些區(qū)域當中也許會。但是人文主義是歷史趨勢,人類要按照自身感受去行動,改變一些事情,創(chuàng)新一些事情,定義更多的事情,這是當代的潮流。
互聯網不僅進入到了大數據時代,而且進入到超算時代。建基于高辨識率上的大數據時代,是人能夠接受海量實證數據的技術環(huán)境。時代正在為人類提供著這樣的新場景——得以更多地去感受。普希金在長詩《葉甫根尼.奧涅金》中說過:“活得匆忙,來不及感受?!比缃瘢畹迷俅颐?,也不必擔心來不及感受了,只需承認在大詩人的時代人們便已了悟,人的感受對于生活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梢哉f,這便是人文主義的先聲。
今天,電影創(chuàng)作應該尊重觀眾感受,影城管理要照顧觀眾感受,電影宣傳必須捕捉觀眾感受,行業(yè)軟件的開發(fā)更要追隨觀眾感受。總之將自己放在客戶、用戶立場上,不僅僅為了牟利,而應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和基本文化。我們并非不再尊重傳統,而是更加尊重當代的特征——越來越多的人的感受構成了我們時代的環(huán)境。一切離開觀眾感受的電影都不會是好導演,一切離開客戶感受的運營都不會是好影城,一切離開消費者感受的App都不可能是好創(chuàng)新。做一個當代的人文主義者是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