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考生
人是群體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而活,因而人無時無刻不在需要別人,也在被人需要著。需要別人收獲的是感激與快樂,而被別人需要是一種奉獻,是一種被信任的快樂,更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因此被需要實際上也是一種需要,當一個人被需要時,他所獲得的認同感就是一種別樣的幸福。
被愛的人需要,會讓人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很像是自我需要。當你被需要時,看似是一種負擔,可在你心里,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就是幸福感。你得到了對方的信任,這樣,你得到的信任就會化成一種溫暖,這種給予要比索取幸福得多。久而久之,人性之間就會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番愛的純凈,所以有機會為自己愿意付出的人付出,的確是一件幸事。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修女特蕾莎講過:“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衣不遮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就是不被需要?!庇行┤艘暠恍枰獮槁闊?,而有些人渴望被需要。對我們來說,需要和被需要雖是人生當中的小事,可如若將這些小事都記在心上,不需要付出多大,哪怕一點點,人生中一定會充滿著愛與善吧!
人在社會上越是被需要,越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人活在這個世上,需要考慮自我對他人的貢獻,這是人類社會得以維系的基礎(chǔ),也是個體價值的升華。“被需要”的背后是“我存在”,如是,你在社會上便不會是一個孤獨、寂寞的人,你靠著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終會贏得尊重,這種幸福感就是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除此,你在被需要時,你同樣也是需要別人幫助的,在這種互幫互助的良性循環(huán)下,更能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互利共贏。
當下,很多人更關(guān)心自己的需要,而很少在意自己有沒有被人需要。人總以為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才幸福,而在這種“幸福感”的驅(qū)使下,人會變得越來越自私,人與人之間也會變得沒有人情味。
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你還沒有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福,不妨去找尋,相信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會比需要別人更快樂!
總之,被人需要是一種別樣的幸福,我們在這種幸福中,除了別人對我們的需要可以讓我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之外,我們自身也同樣具有為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那么此時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吧!
【點評】
1.契合材料,論點顯豁。這從文章的標題和文章的首段即可看出,觀點突出、簡潔、明快,讓讀者一下子就能夠準確地把握作者所持的立場和主張,不枝不蔓,值得贊賞。
2.思路清晰,邏輯縝密。為了充分地論證中心論點,文章的主體部分以幾個分論點的形式加以論證、闡釋,行文條理非常鮮明,層次井然。
3.辯證說理,論證透辟。文章既有恰當?shù)氖聦嵳摀?jù),又有確當?shù)睦碚撜摀?jù),二者相得益彰,有機統(tǒng)一,都緊密圍繞著中心論點展開,給人以不容置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