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萌萌 楊念齊
(黑龍江科技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
作為“新現(xiàn)代主義流派”“白色派”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邁耶,其作品表現(xiàn)出強烈的純粹主義甚至是理想主義傾向。而這種傾向卻與藝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之類的展示高雅藝術建筑的內在需求不謀而合,順其自然的,各種大型、超大型的歐洲公共建筑的建筑設計重任落在了邁耶的肩上[1]。各式各樣的代表作也使得邁耶的建筑風格贏得了公眾的認同,也讓后人紛紛效仿。近年來,我國各地掀起一股“公建”熱潮,各個城市紛紛進行地標型公建建設,以此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增加城市凝聚力。為此,作者以空間句法理論作為依據,對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空間布局進行分析,以Depth map為工具,進行視域分析,歸納總結所得結論。以期能對我國當今博物館類型建筑空間設計有借鑒作用。
巴塞羅那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以巴塞羅那當代藝術作品作為主要藏品,1995年博物館完工,博物館的建筑風格將現(xiàn)代派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是“新現(xiàn)代主義流派”“白色派”大師邁耶的作品。該建筑的整體體塊為簡單鮮明的立方體,設計師通過選用“異形”體塊和各種立面板材以及玻璃幕墻搭配,對立面造型以及室內空間進行了切割,使本來單調的空間形式幻化出種種意味深長的感受。不過,立面上那個“異形”體塊,在實際的功能上比較匱乏。這座博物館依照它在市區(qū)中的方位來組織流線。博物館的入口門廳兼作展廊,是一個頂部采光的圓柱體,參觀者從這里被引向3層高度的玻璃幕墻坡道廳。大廳和廳內中間鋪砌著玻璃磚的廊道使參觀者分別到達縱向上連續(xù)安排的6個loft空間,東段一處與主體半連接的空間容納了附加的展覽廳和館長辦公室。這座博物館作為政治初衷的產物。它從造型和地理位置上呼應了城市的歷史文脈,在巴塞羅那的哥特區(qū)重塑過程中,成為不可缺少的點睛之筆。
本文通過Depth map軟件平臺來研究空間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以圖形的形式直觀地表達結果內容。基于此軟件的分析功能,并以博物館空間的特點為基礎,對其內部公共空間視域進行研究。如圖1,圖2所示選取空間的研究范圍時,由于選用的觀光者的視角,辦公空間以及一些設備間、倉庫等工作人員的獨立私密空間不進行分析,且建筑內部選用實體墻作為視線邊界,圍護欄桿、透明玻璃只看作阻隔行為的作用,并不影響視線,所以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忽略此部分的影響[2]。
根據Bill Hillier在空間句法理論中的闡述,視域深度主要表達某一位置在拓撲空間中的可達性,深度值代表空間轉換次數[3]。在Depth map視覺深度分析圖中(見圖3),顏色越深的區(qū)域代表其可視性越低,即對于空間內任意一點而言,發(fā)現(xiàn)深灰色區(qū)域的位置相對較難。通過讀圖發(fā)現(xiàn)公共展覽在展館出入口、消防通道和展廳內部主要通道的所在位置為深灰色區(qū)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結合疏散行為模式的分析,在突發(fā)狀況急需應急疏散時,對疏散通道和出口的可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不改變建筑形態(tài)及內部陳設的情況下,應當增加對位于視覺深度較高區(qū)域的導引能力。
視覺控制度的意義是:各個節(jié)點之間相互制約和控制的程度[4]。如圖4所示由灰色到深灰色表示視域控制度的數值由高到低。數值越高的區(qū)域代表觀察全局的位置越有利,更宜設置出入口。在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展廳的出入口及各展廳通往消防通道的出口皆位于視覺控制分析圖中的灰色區(qū)域,因此對于作為疏散的重要節(jié)點的出入口來說,是比較合適的。而且在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幾個展廳內的視域控制度數值相對來說也比較高,證明了整體視域觀察效果優(yōu)良。總的來說,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在平面的設計上流線布局十分合理。
連接度在空間系統(tǒng)中可以引申為空間的滲透性,連接度越高則滲透性越好。滲透性高的區(qū)域,潛在人流匯集會相對較多。正確的利用連接度,可以更好的運用合理的設計,對人流進行合理的指引暗示作用。讀圖5我們可以得出:連接度高的區(qū)域集中在主要通道和大、中型展區(qū),與調研情況和作者設計意圖基本相符。而連接度較低的位置為衛(wèi)生間,辦公分區(qū)旁以及小型展廳的位置。這些區(qū)域往往都需要相對隱私和獨立的功能需求。
從公共安全這一重要點上來看,整個建筑的布局比較合理,安全疏散能力和消防能力優(yōu)異。整個建筑空間看起來相互獨立,實則聯(lián)系度很高。不足的是,在安全視角下,阿米巴變形蟲一般的塔樓,連接度較差,有一定疏散、消防等安全隱患。總的來說,設計者邁耶先生很好的處理了空間之間的關系。而在博物館建筑設計中最應該重視的一點就是應該保證整體功能分區(qū)層次的明確度,也就是空間和空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夠讓游客徜徉在其中,隨著設計上的暗示和指引,愉快的完成一次藝術之旅。在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觀光者在這一所建筑中的空間感知體驗,和觀光者在其展覽空間中展品的觀賞感受,還是觀光者對于博物館建筑的內外部以及附屬環(huán)境的欣賞,這三者相互交融和諧共生,整體的協(xié)同度十分高。
通過對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視域分析,反過來也證明了空間句法的科學性。這也為我們做建筑的平面設計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作用。在設計的初期,構思和提出概念時,我們可以利用空間句法的相關內容作為理論基礎來指導設計。比如說利用“凸空間”理念進行各類型房間設計,對于需要的開放和吸引人流的空間我們盡量選擇凸空間,讓該空間任意兩點可以互視,增強安全和指引能力。而對私密性要求較高的空間來說,反之設計即可大大加強效果[5]。而平面整體布局上,我們可以利用拓撲原理,將各個空間進行解構、聯(lián)系、重映射。使功能布局,疏散消防設計合理。在設計初步完成后,我們運用Depth map軟件進行視域分析,通過軟件讀圖整合不足,進行改進,再反復重新驗算得出最合適的方案[6]。這種方式將過去的設計方法中的小組式專家討論點評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方式數字化,使得結果清晰直觀。不但大大的節(jié)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而且有效的減少了出錯率。
“將經驗轉化為知識”是一種人類共性的哲學思想,無論中西方文化,都是如此。每個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的都被哲學意識支配自己的行為,通常來說,還是很有意義和效果,并且行之簡單。而在數字化的今天,哲學概念和美學概念不再能完全的指導建筑設計,因為經常會出現(xiàn)例外和指鹿為馬的情況。我國當今的建筑設計,很多人盲目地對西方理念跟風,造成了種種水土不服的情況。
通過選用空間句法對“新現(xiàn)代主義”的作品進行數字化分析討論。我們驗證了作品在哲學理念下的實際功能性。也許空間句法可以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評價標準。把數學模型所得結果與建筑的實際調研使用情況作比較,進行分析討論研究。最后將理性與感性,邏輯運算和哲學、美學概念互相統(tǒng)一,得出最為合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