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眼白內障是指單眼患有白內障疾病,由于患者視力不斷降低[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甚至可能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選擇較好的護理干預手段進行護理。本文研究針對獨眼白內障患者選擇不同護理手段進行干預,對比效果的差異性,報道見下文。
選擇2016年11月22日—2017年11月11日來我院就醫(yī)的獨眼白內障患者98例,通過就診順序單雙號分組。對照組男性有30例,女性有19例,年齡51~72歲,平均(65.54±0.64);觀察組男性有28例,女性有21例,年齡49~74歲,平均(65.05±0.4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檢查后,給予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手術。兩組護理措施如下:
1.2.1 對照組 采用基礎性護理干預:觀察患者各項生命指標,與患者進行溝通,之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情況[2],緩解患者負性情緒等。
1.2.2 觀察組 優(yōu)質護理干預:(1)使用親切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面對患者疑惑的地方給予解答,讓患者能夠有一個較為良好的狀態(tài)去面對疾病,進而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等,手術前還需要與患者講解手術的相關注意事項,減輕患者的焦慮等情緒[3],鼓勵患者多問問題,可有效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2)在手術后可能會出現并發(fā)癥,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在手術前給予患者抗感染眼藥水,每2小時滴一次,預防感染[4],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告知患者進行適當的眼球運動,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反復講解,使患者能夠做好準備迎接手術。在手術后需要告知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擦眼等。獨眼白內障患者一般都伴隨其他疾病,需要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干預,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減少感染發(fā)生。(3)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告知患者適當進行功能鍛煉,提升自身體質,改善后續(xù)的治療效果[5],提高預后。
觀察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評分為(24.36±2.69)分,抑郁評分為(24.44±4.51)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s,分)
表1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觀察組(n=49) 24.36±2.69* 24.44±4.51*對照組(n=49) 33.9±2.39 35.54±5.2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有2例,對照組有9例,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獨眼白內障患者會存在一定的焦慮、抑郁、自卑等情緒[6],因此在進行治療的同時,需要配合一定的護理干預手段,從而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優(yōu)質護理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一個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手段,主要是“以人為本”[7],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情況,讓患者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有效改善患者的狀態(tài),使患者有一個較佳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疾病,適當對飲食、生活習慣、功能鍛煉進行干預[8],可有效增加患者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保證患者自身機體的基本代謝情況,利于控制病情,縮短康復時間,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9-10]。
本文研究得出,觀察組焦慮評分為(24.36±2.69)分,抑郁評分為(24.44±4.51)分,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有2例,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優(yōu)質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治愈[11-12],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優(yōu)質護理干預在獨眼白內障患者心理情緒、并發(fā)癥中具有一定的應用效果,可穩(wěn)定患者負性情緒,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