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向東
【適用話題】感恩 教育的意義 文化差異
鳳凰國際智庫高級研究員楊佩昌留學德國多年,一次他帶一位朋友參觀德國萊比錫大學,當他們?nèi)⒂^大學圖書館時,那朋友擔心地說:“北京大學每個學生進入大學必須向門衛(wèi)出示證件,而進圖書館更是嚴格,沒有本校的學生證根本進不去?!薄斑@里你不用擔心?!迸笥央y以置信地問:“我們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也沒有證件,能看書嗎?”“沒有人問你的,更沒有人阻攔?!迸笥颜f:“我一次要找資料,便到一家大學圖書館去,由于沒有證件,就請一同學幫借了幾本書,結(jié)果被校圖書館人員發(fā)現(xiàn),罰了款,還沒收了那同學的借書證?!?/p>
對此,一位德國圖書管理員說:“大學是全體納稅人供養(yǎng)的,出資人沒有權(quán)利借閱圖書,這對德國人而言簡直是不可理喻。”
又一次楊佩昌陪同一位大陸學者訪問德國洪堡大學,在與校方交流時學者提問道:“你們大學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萬一有閑雜人員進來怎么辦?如果非本校學生進來聽課,占用本校課堂資源怎么辦?”那位校領(lǐng)導笑了,說:“我們不理解什么是閑雜人員,任何人都有權(quán)來大學參觀、訪問、聽課。當然沒有注冊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也拿不到畢業(yè)證書。我們無權(quán)拒絕任何人來大學聽課,因為他們是納稅人。”這位學者問:“外國人并不在德國納稅,也可以來聽課嗎?”那位校領(lǐng)導說:“當然可以,只要你有時間,有興趣?!?/p>
最后那位德國校領(lǐng)導說:“如果大學對納稅人不感恩,何以要求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感恩于納稅人?最終甚至會反過來欺壓培養(yǎng)他們的納稅人。”
(雪茹摘自《做人與處世》2018年第9期)
【素材分析】德國的大學,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任何人都有權(quán)來大學參觀、訪問、聽課,因為他們都是納稅人:“如果大學對納稅人不感恩,何以要求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感恩于納稅人?”我們講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北大尚且如此,遑論其他?當然,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有文化理解上的差異,但感恩教育,中外皆同,起于蒙童,而不應止于大學,應一直“在路上”。
【速用名言】
1.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聡軐W家 尼采
2.思想,也是有它的老弱殘兵的:它們也該有一個養(yǎng)老堂?!韲≌f家 屠格涅夫
(特約教師 曾令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