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國樂
如果不是去淀南的劉李莊鎮(zhèn)辦事,我想我不會再經(jīng)過端村。這個我曾經(jīng)熟悉的小鎮(zhèn),算起來也有二十多年沒有走進過了。雖然可由安新縣城直接到端村碼頭上擺渡,但我還是選擇繞路去穿過村子,正好時間充裕,順便看一下這個記載了我中學時光的地方。
據(jù)史料記載:這個村莊在明朝時因居民分為十三段居住,被取名段村。后來,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此,改名“端村”,喻祥瑞之氣。
經(jīng)過村子,我環(huán)顧四周,街道兩旁蓋起很多樓房,顯得道路很窄。而我要尋覓的老中學與老鎮(zhèn)政府也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民居。街上的老房子越來越少,就像我的頭發(fā)在歲月中脫落。不由得有幾分傷感涌上了我的心頭。
從村里的街上就能看到村外的水面,碧波茫茫,船影點點。端村是淀區(qū)有名的水陸碼頭,所以船很多,數(shù)都數(shù)不清。停靠著的,行進中的,還有沉在水里的……我就很清楚地記得一次在學校附近的淀邊游泳,我站在一條船上以一個優(yōu)美的跳水動作,用“男子漢”般常用的姿勢射入水中,長久沒有上來。因為頭朝下很不幸地撞在一條沉船上,暈了!而后用手捂著疼痛的頭驚愕了很長時間。從此以后的近三十年里,我再也不敢在不明水情的地方獨自游泳。
來到中心街,一座青磚老屋進入視線。這老建筑對于我們來說太熟悉了。古老的磚墻被時光吹去了棱角,緊鎖的木門和雕刻的窗欞都盡顯滄桑??晌揖雇诉@老屋是什么舊址,于是詢問一位過路的老人。老人家告訴我這是過去的搬運工會,建造于水運發(fā)達的上世紀50年代,是工會組織。船工們常常在這休息。老人還說,端村是白洋淀重要的航運碼頭。村外水面遼闊,河道清晰,在整個淀區(qū)輻射面很大,所以木船是水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像較大的對槽、分艘、大五艙等都可在主航道航行,貨物主要以水產(chǎn)、日用百貨、葦席等為主,直通保定或天津,所以一直有“小天津衛(wèi)”之稱。去天津稱作“下衛(wèi)”。如果有誰想去天津,則可預先和船主打個招呼,那船主不僅不要費用反而管吃管住,但此行也必須要幫助船工干活。這是淀區(qū)由來已久的規(guī)矩。
在白洋淀大小143個淀泊之中,這片水域是名副其實的“白洋淀”,在整個淀區(qū)面積最大。淀南大部分屬于劉李莊鎮(zhèn),淀北則是端村鎮(zhèn),其間相距2.5公里,水路約1.3公里。就這一水之隔卻讓兩地居民出行極不方便。記得因為淀南在淀北上學的同學每天上課放學都要船來接送,所以他們大多都選擇了留校住宿。這樣可以每周或兩周往返一次,縮減了回家乘船的次數(shù)。但冬天也很麻煩,聽說有人掉進冰水里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在淀南有19個安新縣的行政村,約5萬人口,每天來往淀北訪親辦事,上班上學的人很多,而且這又是滄州任丘到安新的重要交通路線,每天的行人和車流都絡繹不絕。因為沒有路和橋,這里的渡口便成了白洋淀當?shù)匾淮筇厣?/p>
來到碼頭,巧遇當?shù)乩贤瑢W辛老三,他執(zhí)意讓我坐上他的船去淀里兜風,看時間還早便應允了。老三說,他每天都在這個淀子里穿梭,從淀南到淀北,從淀北又到淀南。租船雇船過“擺渡”忙的不亦樂乎。我問他旁邊有個大渡口,你這小船有生意嗎?他的回答讓我驚訝不已!除了平時有旅游探親的零散客戶,原來他每天還有一個固定雇主——一位擁有九萬多粉絲的網(wǎng)紅,通過在淀里拍一些撒網(wǎng)捕魚的視頻與直播來獲得“火力”與贊賞。這些“豪禮”合成現(xiàn)金的話每天都能有千八百的收入,這位雇主居住在淀南的任丘。
辛老三也學著網(wǎng)紅自己拍了視頻直播,居然也有不少粉絲對他打賞互動。我有點看呆了,雖然我也是一個比較能夠接受新鮮事物的網(wǎng)民,也知道當今流行的“快手”和“火山”等視頻軟件被很多人當作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但作為職業(yè)來經(jīng)營而且擁有近10萬粉絲的網(wǎng)絡主播,我這也是第一次接觸。原來我們白洋淀人司空見慣的打魚撒網(wǎng)居然還能以這種方式來贏利。現(xiàn)代科技啊,真的如此神奇!
搖一葉輕舟,行一路水田,收獲些許漁樂,老同學這種閑云野鶴般的愜意生活著實讓人羨慕。正當我唏噓的時候,辛老三手機響了,果然是淀南的雇主又來預約。
曾經(jīng)聽說過這個渡口有人把車不小心開到水里的事情,我也是第一次開車去淀南,當然也是第一次把車開到一條大鐵船上。船雖然很大很穩(wěn),但我依然緊張謹慎。我第一個開上去,但當看到船頭調轉方向時,才明白會是最后一個下船。大船開動之前會有工作人員拿著一個大鐵桶向人們收費,汽車20元(車內成員不算),摩托車10元,行人5元。船上機器轟鳴,說話需要大聲喊才能聽清。我不是一個健談的人,但出于好奇,還是與身邊的船員有個簡短的交流。
船員告訴我,這種大鐵船每天往返運行有6條,每條船重10噸以上,可承載40多噸的重量。南北兩岸的在職船員都是本地人,總共有百人左右,分工分時值班工作。我們這條船上裝了汽車和柴油車一共八輛,單車和行人若干,船員說每一趟船到達岸邊時都會有過渡的車輛和行人在渡口等候,等待卸完船后再上船,然后又開船,基本沒有停歇。一天平均運送汽車約400輛,人員上千,由于客流量很大,即使到了冬天也不用擔心,因為每天水的流動,航道基本不會結冰,就算是晚上稍有停歇,第二天早晨的大船也能破冰而行。
航行中的大船有來有往,船員分工明確,歇人不歇船。大船載著車輛在寬闊的水面穿行,人們迎風看水,兩旁會有蘆葦匆匆而去,心情也會豁然開朗。這種壯觀的水鄉(xiāng)出行方式可能在中國北方很難見到,很多白洋淀人都把這些大鐵船笑稱為“水上的航空母艦”,確實也很貼切。我把這難得一見的場景拍了短視頻發(fā)到了微信朋友圈,很快有網(wǎng)友留言:“天吶,你們雄安新區(qū)是沿海嗎?車都開到輪船上去了!” 我回復說:“不沿海,但是船可以開到天津?!边€加點了一個很自豪的表情。
回縣城的路上,看著穿梭的車輛和趕路的行人而生發(fā)感慨:從淀南到淀北,從老學堂到新民居,從默默無聞的小縣城到世界關注的雄安新區(qū)。人生猶如擺渡,萬千過客來來往往,變換無常。
渡口的收入都是當天清算分配
繁忙中的小憩
我們一面懷念過去,一面又憧憬未來。不知道淀南淀北,這樣的人來船往會不會發(fā)生變化?有沒有可能在藍綠相間的城市湖畔架一座跨淀大橋呢?還是依舊保持這里的原鄉(xiāng)淳樸的出行方式?許多猜測,更多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