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言作為人類交流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其具有較強的模糊性,而很多文學作品中更是含有大量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語言。在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通過理解作者的思維與情感,借助個人的親身體驗,實現(xiàn)譯文讀者與原本作者的思想互動和交流,進而高效完成翻譯工作,本文主要針對認知語言學對文學翻譯的啟示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領域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文學作品翻譯 模糊語言 認知語言學
文學作品是思想傳承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受到自身特點的影響,作者為了充分表達個人的深層思想,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具有較強模糊性的語言,為讀者提供了更加寬廣的想象空間,促使讀者在閱讀和體驗中,與作者實現(xiàn)情感與思想的交流,通過個人理解加強對作品的感悟,而基于讀者性格與想象的差異,對于同一作品,可以產生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而這種差異性非但不能影響文學作品的魅力以及可讀性,甚至還提升了作品的文學魅力。在作品翻譯中,模糊語言為翻譯人員增加了一定的翻譯難度,在語言轉換中,如果翻譯人員不能很好的把握原文內涵,會影響作品的韻味。因此,想要切實提升翻譯質量,需要翻譯人員具備模糊思維。
1.模糊語言
語言本身就具備較強的模糊性,特別是文學作品,其中更是蘊含了大量的、較強的模糊語言,通過模糊語言為讀者展示一種情緒或者意境,正是這種模糊性,為作品增添了魅力,留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文學作品既含蓄又形象,含蓄的特點正是模糊語言的具化體現(xiàn),例如語言缺省、反常搭配等,作者利用有限的語言,賦予了作品無限的內涵和意境。
2.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屬于語言學中的新范式,強調經(jīng)驗和情感在語言使用中的積極意義,認知語言學具有理據(jù)性、隱喻性以及體驗性三大特征,其中語義、語形以及語音體現(xiàn)了理據(jù)性;人類的行動、思維以及語言體現(xiàn)了隱喻性,而語法和語句則體現(xiàn)了體驗性。
3.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文學作品翻譯
3.1模糊性語言翻譯
隨著全球經(jīng)濟逐漸實現(xiàn)一體化,翻譯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語言實現(xiàn)思想和行為交互的重要方式,通過對不同語言的轉換,促使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傳播。文學翻譯要求翻譯人員具備類似的體驗和感知,并且具有與文學作品類似的思維,這是實現(xiàn)不同語言互譯的重要前提和關鍵基礎。但是翻譯人員、讀者以及原文作者,畢竟屬于不同歷史沿襲、文化背景和地理環(huán)境的人群,在行為方式、思維定式和語言習慣中存在較大差異,在閱讀中也存在很多理解空缺,因此,翻譯人員要在作品翻譯中,充分思考這些因素。由于語言具有較強的模糊性,加之不同語言中的思維和文化差異,譯文中必然存在文化缺省的情況,容易對譯者帶來理解的誤導,為翻譯增加難度。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逐漸頻繁,外國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大量涌進我國,而很多翻譯人員在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無一例外的都會遇見模糊語言問題。利用認知語言學對作品翻譯進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帶給翻譯人員以思想的啟迪。同時,文學作品中的文字富含了作者的深層思想和情感,翻譯不僅是實現(xiàn)不同語言的轉換,更是翻譯人員認知方式和思維活動的體現(xiàn),翻譯活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深層次的審美活動,而這種審美活動本身就是個性且模糊的,從認知語言學 角度開展研究,符合文學作品翻譯的特點。
3.2認知語言學視域下文學模糊語言翻譯
模糊性與文學作品具有密切關系,而如何在翻譯過程中,正確處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與模糊信息,在譯文中對模糊信息進行再現(xiàn)和處理,促使讀者可以獲取與原文相近或者相同的審美感受,對于翻譯而言至關重要。文學作品通常富含深層的情感與思想,具備較強的可讀性、想象性和文學性,其本身就是作者傳遞個人理想信念和思維關鍵的重要途徑,具備較強的模糊性,而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過程中,由于不同讀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生活背景存在差異,對作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模糊語言的理解,并且將其轉變?yōu)樽g文,促使讀者通過譯文閱讀也可以產生與原本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語言在輸出和輸入的過程中,存在大量且明顯的模糊現(xiàn)象,特別是文學作品中,其模糊語義現(xiàn)象更多,而這源自于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形象性,如果翻譯人員在翻譯中過于追求精確性,會導致譯文失去原本的文學價值。因此,通過認知語言學可以對模糊語言進行精確分析,進而為翻譯人員在不同語言的轉換中,提供認知思維的指導。
從字面意思翻譯,體現(xiàn)了語言之間的表層轉換,但是從認知角度分析,翻譯行為需要建立在真實體驗的前提下,無論是譯文還是原本,在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過程中,都是認知思維的體現(xiàn),其翻譯結果也反映了翻譯人員的思維認知,進而體現(xiàn)出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互動性以及體驗性。其中,翻譯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翻譯人員身上,通過對原文世界的真實體驗,在翻譯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譯文即使原文的完美體現(xiàn),同時也是翻譯人員的創(chuàng)造成果;翻譯互動性體現(xiàn)在原文作者與翻譯人員、翻譯人員與讀者之間的情感以及思維互動;翻譯體驗性體現(xiàn)在翻譯人員對原本的領悟和理解中,通過原文感受作者的精神以及現(xiàn)實世界。
在模糊語言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基于作者實際生活以及個人情感體驗,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融入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進而高質量的完成原文翻譯。例如在描述花瓶流光溢彩、藍白調子、細頸大肚,譯文為“fine little flowers on a blue and white background.”譯文就屬于一種模糊語言,基于漢語的博大精深,難以用英語生動而形象的展示出花瓶的珍貴和美觀,因此,翻譯人員通過模糊的語言,留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段描寫花瓶的譯文充分展示了翻譯人員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準確而直接的表達了原文的含義,實現(xiàn)了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的有效互動。
4.結語
總而言之,語言具有較強的模糊性,在提升想象空間和語言魅力的同時,也為文學翻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翻譯人員需要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在翻譯中融入個人的情感思維、生活體驗以及創(chuàng)造性,結合大腦中有關源語的知識儲備,以恰當?shù)姆绞剑瑢⒃谋旧砗x表達出來,進而完成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的思想互動。
參考文獻
[1]徐英瑾.具身性、認知語言學與人工智能倫理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06):5-11+57.
[2]劉辰誕.心智哲學語言觀的認知語言學視角——感受性質與語言表達[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48(04):535-546+640.
[3]于翠紅,劉件福.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范式新進展[J].現(xiàn)代外語,2015,38(06):833-841+874.
[4]朱京,蘇曉軍.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微課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5(05):21-25.
[5]文旭.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特征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應用認知語言學探索之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03):16-22+94.
[6]張輝,周紅英.認知語言學的新發(fā)展——認知社會語言學——兼評Kristiansen & Dirven(2008)的《認知社會語言學》[J].外語學刊,2010(03):36-42.
[7]束定芳.中國認知語言學二十年——回顧與反思[J].現(xiàn)代外語,2009,32(03):248-256+328-329.
(作者介紹:項莉,山東工業(yè)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