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杰
【摘要】國際化辦學具有深刻的內涵、特征以及對于高校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華僑高等學校(簡稱“僑?!保┚哂胁煌谄渌咝5奶攸c和歷史使命,僑校實施國際化辦學具有歷史必然性。僑校必須結合自身的條件和充分利用僑校的獨特優(yōu)勢,探索出具有僑校特色的國際化辦學道路。
【關鍵詞】華僑高等學校 國際化辦學 路徑
一、引言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進一步把國際交流合作明確為大學的“第五項職能”。華僑高等學校(以下簡稱“僑?!保┦俏覈鴮iT致力于傳播中華文化,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歸僑子女以及大陸學生為培養(yǎng)對象,為海內外經濟社會發(fā)展輸送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僑校的外向型辦學特征十分突出。為更好地履行作為僑校的辦學宗旨,具有外向型先天優(yōu)勢的僑校,走上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國際化辦學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
二、關于國際化辦學
(一)國際化辦學的涵義
國際化辦學是指將跨國界的、跨文化的、全球的教育觀念和氛圍融合到本國高校教育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諸功能中的過程。在當今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注重知識和文化的雙向交流,強調文化的多元共存、互相影響汀杠見出了國際化辦學的基本內涵。
(二)國際化辦學的內容
國際化辦學需要一個國際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僑校構建國際化辦學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整體性有利于國際化辦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國際化辦學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國際化辦學生態(tài)系統(tǒng)至少由以下5個子系統(tǒng)構成:辦學理念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科學研究國際化、管理服務國際化。
1.辦學理念國際化
辦學理念國際化是指要在思想意識層面,從全球視角出發(fā)來認識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問題,國際化辦學的理念、思維和態(tài)度滲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全校各單位、各部門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認識和行動,一切以培養(yǎng)適應全球化需要、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學校辦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具有國際化辦學理念的高校應該在國際化視野下整合、配置、運用、共享國際化優(yōu)質資源,并作用于自身發(fā)展和提升。國際化不僅包括學習、引進和共享海外的先進理念、知識、技術、方法,也包括我們自身優(yōu)秀和先進文化面向海外的傳播和分享。辦學理念國際化是高校國際化的出發(fā)點。辦學理念國際化程度決定國際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深度,是核心子系統(tǒng)。
2.師資隊伍國際化
師資隊伍國際化包括教師視野與思維及教育背景的國際化、師資結構的國際化、教研能力的國際化、交流合作能力與資源整合能力的國際化。教師是高校國際化的具體實施者,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決定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研究國際化程度。師資隊伍國際化是國際化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的基本力量,也是決定性力量。
3.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
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是指高校著眼于全球化對于人才的需求,培養(yǎng)畢業(yè)生能夠適應國際化的環(huán)境,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的競爭能力。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是高校國際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徑,也是檢驗高校國際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是通過教育教學國際化來實現的。
4.科學研究國際化
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相輔相成。科學研究國際化主要體現在研究視野、研究資源、研究團隊、學術交流、合作模式、研究成果的國際化等方面,具體是指高??蒲幸闇蕠H學術前沿,找準學科發(fā)展定位,加強科學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多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推進學術成果的國際發(fā)表和傳播,提高高校的國際學術地位??茖W研究國際化是國際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子系統(tǒng),它決定國際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高度。
S.管理服務國際化
管理服務國際化是指高校以服務國際化辦學需要為目標,建立完善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要求、有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好地吸納國際高端優(yōu)秀人才的管理服務體系,具體包括:管理標準、管理規(guī)范、管理水平、管理資源、管理溝通等方面的國際化。管理服務國際化是國際化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是確保大學國際化順利推進和實現的必要條件。
(三)國際化辦學的特征
1.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是國際化辦學的主要目標。當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終究是人才的競爭,當今社會需要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語言、了解國際規(guī)則、有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2.高校在其國際化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由于現階段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相互影響、融合日益加深,各國高校需要根據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色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高校自身的良性發(fā)展,這就需要逐步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在國際化辦學進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
3.創(chuàng)新是國際化辦學的發(fā)展主題。自中世紀近現代高校在歐洲產生以來,國際化辦學的發(fā)展歷程就是高校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我國高校只有在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注重自身的創(chuàng)新,充分挖掘本國和本校的優(yōu)勢和特色,才能在自身國際化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四)國際化辦學的意義
1.國際化辦學不僅能提升高校的學術起點、造就學術大師和具有全球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還可以改造高校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
2.國際化辦學可以幫助我國高校利用國際上的優(yōu)質資源、加大改革和創(chuàng)新力度、解決發(fā)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適應全球一體化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最終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
3.國際化辦學有助于我國高校在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使我國真正成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強國。
三、國外國際化辦學措施
(一)美國高校的國際化
1.積極鼓勵學生的國際流動。美國很多聯(lián)邦州、學院和大學通過制定法案或國際教育計劃對學生出國加以支持和鼓勵。大批美國學生留學歐洲,帶回了先進大學理念和學術精神。
2.積極鼓勵教師的國際交流。美國大學從誕生之初就重視教師的國際交流,美國政府和高校設立了多種資助項目,鼓勵教師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問題的交流與研究,實現了教師國際交流渠道多樣化。另一方面,移民美國的歐洲各國教師也為美國高校的國際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3.積極推動高校課程國際化。在一項對一所美國中西部國際化辦學S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在國際化進程中,課程設置是核心。美國高校在進行國際化課程設置改革時,十分注重具有國際視野的課程體系的建構。
(二)英國高校的國際化
1.積極招收外國留學生,促進學生的國際流動。招收留學生不僅可以擴大本國政治和文化影響,同時也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2.推動課程的國際化。英國高校采取多種策略實施課程國際化,還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建立國際交換的課程網絡。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廣泛與其他國家高校協(xié)作,實行課程信息共享,以彌補自身課程設置的不足,進而推動課程的國際化。
3.推動跨國合作辦學與交流。英國政府和高校積極推動跨國高等教育交流。英國跨國合作辦學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與其他國家聯(lián)合建立新的大學或者開辦分校,整合人員和資金共同進行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二是與外國高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學生。三是向國外高校提供遠程的學習課程。
(三舊本高校的國際化
1.政府積極支持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化辦學。政府主要是從制定有利于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政策法規(guī)和撥款資助高等教育等方面進行支持,進而推動本國高校的國際化。
2.建設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日本高校一方面投入大量資金聘請外籍教師,另一方面選派教師到歐美深造。
3.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日本高校有權制定發(fā)展目標,聘任教師,安排課程,甚至在經費的分配和使用方面也享有獨立自主的支配權。這種自主權使得日本高校能夠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要迅速的做出反應,調整自己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式,同時也能使高校根據自身的情況采取靈活的政策與其他國家高校開展合作和研究,進而推動自身國際化進程。
四、僑校獨特優(yōu)勢
(一)外向型辦學是僑校的先天優(yōu)勢
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辦學是僑校的既定辦學方針,僑校從建立之日起就承擔起了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神圣使命,致力于把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歸僑子女等培養(yǎng)成為高素質人才,這也成就了僑校外向型辦學這一先天優(yōu)勢。
(二)一校兩生的生源結構是僑校長期鮮明的辦學基礎
一校兩生,即一個學校,境內生、境外生兩類學生并存。僑校在招收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歸僑子女的同時,也會有外國學生慕名前來,此外還招收大陸學生來校就讀。兩類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基礎、價值觀念、文化修養(yǎng)、志趣追求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長期在一起學習和生活,互相影響,互相幫助,雙方不斷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和異域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無形中使兩類學生都受到多元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這也使僑校充滿了異域風情,外向型特征愈發(fā)凸顯。
(三)課程設置了杯見僑校外向型的辦學特色
針對一校兩生的生源結構,僑校注重因材施教,在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yè)課、選修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等方面對兩類學生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和培養(yǎng)模式,結合兩類學生各自的特點安排課程,使課程設置能滿足兩類學生各自成才的不同需要,一定程度上也付續(xù)見了僑校外向型的辦學特色。
(四)僑校與海外聯(lián)系密切,海外資源豐富
僑校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得到了海外華人華僑大力支持,獲得了大量辦學資源。另一方面,僑校外向型的特殊辦學性質決定了其必須加強與海外的聯(lián)系。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僑校對外交流日益增多,由一般的友好往來逐步發(fā)展為人才和學術交流合作,并與國(境)外許多高校和學術機構簽訂友好合作協(xié)議。特別是僑校以董事會為紐帶聘請一大批海外知名人士、社會賢達擔任董事會董事,他們熱心捐資助學、宣傳學校、開拓交流合作渠道、引薦師資等,在董事們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僑校的對外交流得以長足發(fā)展。
除了董事資源,僑校長期以來也培養(yǎng)了數以萬計的海外校友。海外留學生從僑校畢業(yè)后,奔赴海外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為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不忘母校培育之恩,他們和董事們一樣,總是盡己所能為母校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五、僑校國際化辦學路徑
(一)大力弘揚國際化辦學理念
在僑校外向型辦學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倡導、樹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國際化辦學戰(zhàn)略共識,通過組織召開國際化辦學討論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發(fā)展規(guī)劃等將國際化作為學校發(fā)展的第一要務確定下來,凝聚全校師生員工之力,將學校的教學、科研、日常管理都納入國際化辦學的框架之內,將國際化辦學作為突出學校辦學特色、發(fā)揮學校辦學優(yōu)勢、體現學校為僑服務、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重要舉措,充分利用和開發(fā)僑校已有的海內外各種資源,推進國際化辦學。
(二)強化適應國際化辦學要求的師資隊伍建設
僑校國際化辦學歸根究底要靠國際化的師資隊伍來支撐和實施。僑校的人力資源結構的國際化程度,是其國際化辦學的決定性因素。與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相適應,僑校要擴展教師的視野和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一方面要改變現有師資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要引進新的師資。具體來說,一是要加強現有師資的進修再提高工作,推動教師與國內外(境內外)高校開展廣泛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教師到國(境)外訪學、進修和攻讀學位,促進教師的跨國(跨境)流動;二是要大力引進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優(yōu)秀人才,著重考察新引進師資國際化視野、跨學科知識結構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三是促進校內師資的團隊化建設,尤其是要推動現有師資與新引進師資之間的互動,圍繞國際化課程模塊以教研室等的形式組成教學科研團隊,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四是要充分利用僑?,F有的與國(境)外高校建立起來的友好合作關系,并積極與國(境)外其他高校建立新的友好合作關系,與其建立教師互派、互訪機制,加大力度支持教師到海外訪間交流、研修培訓、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聯(lián)合開展國際項目攻關和國際合作學術研究等,一方面選派本校教師到對方進修學習開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邀請對方的教師以各種形式前來任教交流,實現僑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與多元化。
(三)積極探索國際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僑校國際化辦學的衡量標準就是其培養(yǎng)的人才能否適應國際化的環(huán)境,是否具備國際化視野,是否具備國際化的競爭能力。因此,國際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僑校國際化辦學的應有之義。僑校要努力營造和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境,借鑒國外先進高校的教育理念、評價方式、教學管理模式和教學經驗與方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積極探索海外合作辦學和獨立辦學;積極拓展與海外知名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為境內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赴國(境)外學習、交流、培訓的機會,拓展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學生國際化職業(yè)適應和發(fā)展能力。此外,利用在海內外的影響力,通過各種可以利用的渠道,積極爭取承辦各種國際性大型活動和國際性學術會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和會議的全過程,以拓寬其國際視野、提升其國際化溝通交往的能力。
(四)構建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國際化的課程體系
在僑?,F有外向型特點的課程設置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增加圖書館資源和相關信息資源,搭建更為便捷的校園計算機網絡,為提升課程的深度與廣度服務,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一是調整、更新、充實原有的課程知識體系,主要通過在已有課程中增加原來沒有的國際性內容和觀點、刪去過時的內容、修改不符合國際化要求的內容等方式,使課程具有跨學科復合型的特點,符合培養(yǎng)國際性人才的知識結構在深度方面的要求,與國際接軌;二是開設以國際問題為主題的新課程,如有關國際政治與法律、國際金融與財政、國際關系與事務、國際理念與制度、國際法規(guī)與政策等領域的新課程,以適應國際化課程體系在課程廣度方面的要求;三是挖掘中華民族文化里可以和世界其他民族分享的內容,開設中華文化特色課程,以增強僑校的吸引力。四是與國內外(境內外)高校建立課程共享機制,構架可供學生遠程學習的國際化課程網絡。
(五)繼續(xù)擴大一校兩生的生源結構,實現僑校學生群體結構更加國際化、多元化
僑校一是要依托現有的海外招生宣傳渠道,積極利用包括海外校友在內的各種海外資源開拓新的招生宣傳渠道,突破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歸僑子女的范圍,增加外國留學生的數量;二是要努力拓展與國外合作高校的交換留學生項目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現學生的雙向跨國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推動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國際化。這就需要僑校加強自身建設,開設具有吸引力的國際化全英文教學專業(yè)和中華文化特色課程,并盡可能推出多樣化的獎學金項目,以一校兩生、多元文化交融等僑校特色和教學質量優(yōu)勢、地域優(yōu)勢、經濟優(yōu)勢、差異化優(yōu)勢等吸引外國留學生和交換留學生。
(六加強國際化的科學研究與對外交流
僑校加強科學研究國際化,就要推動師生的跨國流動,瞄準國際學術前沿,找準學科發(fā)展定位,加強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多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推進學術成果的國際發(fā)表和傳播,提高僑校的國際學術地位。
(七)積極推動管理服務國際化
僑校要以服務國際化辦學需要為目標,提升管理人員素質,營造國際化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提供國際化的辦學條件和后勤保障,逐步探索完善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要求、便捷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好地吸引和容納國際高端人才的管理服務體系。
六、僑校國際化辦學支持保障體系
(一)成立專!、一]機構
國際化辦學作為一項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僑校需要成立專門機構作為統(tǒng)籌學校各單位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的部門,并下設具體職能辦公室,如專門給外國留學生、交換留學生和外國訪問學者提供簽證、住宿、醫(yī)療信息等各種服務和幫助的留學生與學者事務辦公室、專門提供語言幫助的語言學習辦公室等,以便于為僑校國際化開展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科學研究、管理服務等方面各項實際且有效的活動,確保國際化辦學的穩(wěn)步推進落實。
(二)充分利用海外資源,尤其是要注重發(fā)揮董事會董事、海外校友的作用
國際化辦學對僑校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桃戰(zhàn)是巨大的。僑校國際化辦學,必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資源。其中,海外資源無疑是其在國際化過程中最需要倚重和挖掘的資源。海外華僑華人一向關心支持僑校辦學,尤其是僑校的董事會董事,更是不遺余力。他們不僅捐資助學,還積極為僑校宣傳、招生、招聘教師、和國(境)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等提供各種便利和幫助。僑校校友尤其是海外校友更是如此,他們在世界各地成立校友會,一方面捐贈資金支持母校辦學,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示母校學子的風采,成為了宣傳僑校鮮活的名片,在當地積極地為母校的招生、招聘等事務聯(lián)系接洽,在母校師生到訪時更是熱情接待。這些都是僑校推進國際化辦學的重要助力因素,僑校需要好好地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吳麗萍,郭肖華.“一帶一路”背景下福建高校國際化辦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6.
[2]邱錫光,林鑾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化辦學經驗與啟示[J].中國農業(yè)教育(雙月刊),2015.1.
[3]卓梅英.服務“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國際化辦學思路[J].閩江學院學報,2017,(1).
[4]張娣.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初探[J].求知導刊,2017.2.
[5]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6]許傳靜.我國大學國際化間題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7]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曾滿超,王美欣,藺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國際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2).
[9]詹春燕.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英國經驗及其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