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生動地直觀到抽象的思維”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學過程也離不開這條基本規(guī)律。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運用感知覺規(guī)律,有效組織學生的感知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學;繪畫;教學;感知覺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07-01
繪畫作為一種符號表征形式,是人類心智發(fā)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小學生認識世界、進行交流的手段與工具。小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從感知覺基礎上產生、形成的。感知覺能力的發(fā)展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同時也會影響著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人的感知覺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和發(fā)展的基礎。美術教師必須認識和掌握感知覺的發(fā)展規(guī)律,自覺地運用到美術教學中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感知覺的概述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是最初級的認識過程,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xiàn)象。例如,一只貓,眼睛看到了它的顏色,用手去觸摸它是毛茸茸的,耳朵聽到了它的聲音等。這里的顏色、毛茸茸、聲音,都是貓的個別屬性,這些個別屬性通過感覺器官作用于人腦,在人腦中引起的心理活動就是感覺。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知覺不僅能反映個別屬性,而且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協(xié)同活動,按事物的相互關系或聯(lián)系整合成事物的整體,從而形成該事物的完整映像。例如人們對貓的顏色、毛茸茸、聲音等多種個別屬性的信息進行綜合,加上經驗的參與就形成了“貓”的整體映象,這種信息整合的過程就是知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很少有單獨的感覺產生,一般都是以知覺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觀事物的,感覺只是作為知覺的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覺之中,因此通常把它們合稱為“感知”[1]。
二、小學生感知覺的特點
1.小學生以整體性感知為主。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兒童,首先是對事物籠統(tǒng)的整體的感知,然后再進一步對各部分進行比較精細的分析,最后才可能理解事物的關系。如開始學繪畫,往往先從整體輪廓去感知事物,不善于分辨事物的內部結構,如分不清男孩和女孩、小雞和小鴨的區(qū)別。
2.小學生有意性感知逐漸增強。
小學生感知事物具有無意性,尤其低年級學生,其情緒色彩亦較濃。觀察證明,小學一年級兒童觀察圖畫或實物教具時,經常離開觀察目的,容易被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所吸引,而去注意那些與觀察要求無關的或次要的方面。人的知覺有選擇性特征,但年幼的小學生由于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善于支配自己的知覺活動,不能在較長時間內集中感知某一事物。
3.小學生以經驗性感知為主。
兒童感知發(fā)展的年齡特征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并非固定不變。各個兒童感知的發(fā)展水平存在差距。即使同一兒童,在感知不同事物的時候,其感知水平亦不盡相同,這主要取決于兒童的已有經驗。對經歷過的事物,其感知水平就高;反之則低。兒童經驗的多寡,主要受教育的影響。在良好教育的條件下,學齡前晚期至學齡初期的兒童,在繪畫中可對畫的對象進行精細的觀察分析;相反,在缺乏教育的環(huán)境中,甚至四年級的學生,仍然不會對繪畫對象進行精細的觀察分析。
三、感知覺規(guī)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1.注意從背景中突出對象。
對象與背景間的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感知。根據(jù)知覺選擇性這一規(guī)律,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將教學對象從背景中突出出來。例如制作教具時,加強對象與背景的差別,使學生非常清晰地感知到對象;而在教學模型上,把重點或關鍵部位用色彩鮮艷的顏色標出來,使學生對感知對象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豐富多樣的直觀教學形式。
直觀教學主要有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言語直觀。實物直觀是通過觀察實物、標本、演示性實驗、教學性參觀等媒體提供感性材料。這種直觀形式在教學中應用得最多,其特點在于能生動、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它受時空的限制性大,不易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屬性。模像直觀是通過動作示范、圖片、圖表、教具模型、幻燈、錄音錄像、教學電影和多媒體課件等媒體模擬實物的形象提供感性材料。這種直觀形式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突出重點與事物的本質特征,可以彌補實物直觀的不足,為理解教材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言語直觀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和舉例提供感性認識。這種直觀形式靈活、經濟、方便,不受時空和設備條件的限制,但言語直觀不如實物、模像直觀鮮明、完整和穩(wěn)定[2]。
3.利用多種分析器的協(xié)同作用。
個體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常通過多種分析器協(xié)同活動來實現(xiàn)。感知覺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并產生聯(lián)覺的現(xiàn)象。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會大大加強人們的知覺效果。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聽,還要求用眼看,用手摸,親手操作,動腦思考,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多方位、多層次的感受,形成正確的、全面的知覺[3]。
4.豐富個體知識經驗。
人對事物的感知不僅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更依賴于主體的知識經驗,即人能以自己的知識和概念作用于環(huán)境從而確定知覺對象的意義。知識經驗可增強感知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提高感知的迅速性和精確性。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時,要以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若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在人物畫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先要學習掌握人體解剖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了解人體骨骼等結構[4]。在實踐中親身經歷過的事物,印象就比較深刻,感知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包興敏,白冬青,王曉茜. 教師教育心理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5.09.
[2]成云. 心理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4.08.
[3]馮廣國. 心理學[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8.03.
[4]高文亮.感知覺理論在繪畫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6(1):144-146.
作者簡介:劉珊(1966.10-),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小學高級教師,研究生學歷,任職于深圳市美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