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剛
【摘 要】小學科學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將選擇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權力交給學生,使學生的科學潛能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教學過程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尊重他人的意見、樂于合作交流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利用科學地探究方法,在實踐中找尋科學的真締,從而達到科學性教育的目的,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親歷過程;驗證猜想;開放空間;拓展思維;樹立觀念;培養(yǎng)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1-0114-02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小學科學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那么,在教學活動中怎樣實現(xiàn)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呢?
一、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的全過程
科學探究的內涵包括許多方面,探究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降落傘》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身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實驗、觀察、——交流表達、形成初步結論——派生出新問題”這樣的科學探究過程?!安孪肱c假設”是學生研究前的一次對科學的預見性活動,小學生分析問題比較注重感性,進行的“猜想與假設”往往沒有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進行思維的加工與整理,“猜想與假設”的結果缺乏一定的價值??茖W探究活動的“猜想與假設”應該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如,通過引導提出問題“降落傘降落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猜想,要求猜想過程有依據。
學生猜想:與傘面的薄厚、大小,垂吊物的輕重,繩子的粗細有關。傘面薄、大,垂吊物輕,繩子細的降落傘下降的慢。
猜想依據:傘面厚,垂吊物重,繩子粗。他們整個的重量多,受到地球的引力大,降落的速度就快。反之,降落的就慢。傘面大,受到的空氣阻力大,下降的就慢。
在這一“猜想”環(huán)節(jié)中強調學生要有猜想依據,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歷中和已有的知識中出發(fā),進行較為理性的思維活動加工,最后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猜想結論。制定實驗計劃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起著綱領性的指導作用,制定一份較為科學完整的試驗計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好實踐活動,同時在制訂試驗計劃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比較、思維加工、設計、表達等綜合能力。在《降落傘》對制訂實驗方法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經歷了初步設計、交流探討——再設計、再交流探討——最后涉及一個逐步完善的設計過程。如:學生根據猜想的結果設計實驗方案。學生第一次制定的實驗方法,比較降落的快慢是否與傘面的大小有關,傘面大的下面墜的是玩具人,傘面小的下面墜的是橡皮泥。學生評價:無法比較,因為垂吊物不同重量也就不同,沒有相同的條件無法對比。垂吊物應該是同一個物體。根據學生提出的修改建議,我引導學生歸納出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1)研究一個問題時盡量將其他條件固定起來,不讓其他條件變化。(2)研究幾個因素時應該將其中的一些因素固定后一個一個來研究,不能同時都改變。學生又重新設計了新的實驗方案,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實驗。在交流探討過程中注重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相互之間提出修改意見,取長補短,已達到共同設計出一份較為完整科學的實驗方案的目的。學生通過三次設計、相互提出修改建議來完成一份試驗方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一次科學制定研究計劃的過程。
二、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
科學課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如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真正得到體現(xiàn)?根據“科學課應具有的開放性”這一理念,在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將選擇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權力交給學生,使學生的科學潛能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在《降落傘》一課教學中,在研究內容,研究材料,研究小組成員,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開放,在開放中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在空間上也進行了開放,使學生走出課堂放飛降落傘。如:在比一比誰制作的降落傘降落快慢的中,提出要求:同學們,都制作了降落傘,那你們誰的降落傘降落的又慢又穩(wěn)呢?我們進行一個比賽,都在教學樓四樓同時放飛,看誰的好。同學門的興趣上來了,都一一的釋放了自己的作品,從中評出了好的作品。不理想的回到教室繼續(xù)修改致使達到較好的效果。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提出了要求:“關于降落傘,你還想研究什么嗎?”這一問,再度放飛了學生的思維,點燃起創(chuàng)造的火花,將課堂的研究拓展到課外,體現(xiàn)了“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的課改理念。
三、科學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有機滲透
對學生進行科學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是《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科學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將會影響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在《降落傘》一課的教學設計上,通過課堂導入讓學生欣賞跳傘表演錄象以及小組合作、細心、巧妙的對降落傘的制作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客觀看待實驗現(xiàn)象的科學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科學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不是一種在課堂中單純的說教式活動,它應該滲透在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在自我的探究活動中科學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得到自我升華。通過多次設計修訂方案,相互提出修改建議,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尊重他人的意見、樂于合作交流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
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憑空說教。首先要求教師樹立科學實踐的教學觀點,然后引導學生在認識自然事物、探究科學知識的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其科學觀念、科學思想,這其中還應幫助學生分析改掉其固有錯誤觀念。利用科學地探究方法,在實踐中找尋科學的真締,從而達到科學性教育的目的,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