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
昨晚在單位加班,今天就起床較晚,好在今天算做倒休,照舊去附近的超市買些可當早點的吃食,再依然來到小區(qū)中所謂的“空中花園”。
一邊吃著剛剛從超市買來的提子面包,一邊喝著據(jù)說沒啥好處的瓶裝奶茶,我開始舉棋不定:開始后悔自己給沙龍版提出的選題——琴棋書畫,這是古人的“文人四藝”,我一個理工科的老畢業(yè)生咋就也琢磨著附庸風雅起來了?花鳥魚蟲天然趣,琴棋書畫自修得.沒錯,后者需要自己主動,你得有那個興趣,也多少得有點兒天資吧?
從石桌上拿起奶茶喝了一口,又咬了一大口面包,猛然發(fā)現(xiàn)了石桌上刻著一副棋盤——中國象棋棋盤,“楚河漢界”四個字界限分明地劃分著對壘雙方的國界。
花園的石桌石凳是用花崗巖制作的,黑白花雜的表面讓棋盤的格子看起來并不很清晰。前幾天還看到桌面上的棋盤上碼放了不少碎磚渣,也不知道是哪兩方高手在此以磚渣為棋子論過高下,也佩服他們居然分得清哪塊磚渣是車馬炮,哪塊磚渣又是兵卒象。
看過滕文驥導演的作家阿城的《棋王》電影,由演員謝園飾演的主人公上山下鄉(xiāng)知青“棋呆子”王一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頓頓吃飽有棋下”就是他最大的人生幸福,把吃飯吃出“滴米不留油星開水沖湯”的仙風道骨的境界,想必是如今天下第一吃貨也相形見絀。最讓人心軟的還是王一生在一片狼藉中找到了他母親留給他的唯一遺物一枚無字象棋子的鏡頭,而這枚棋子卻是他的母親用收集的舊牙刷把親手磨制的,而她的母親是一直堅決反對他下棋的,母親說下棋不能安身立命。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是傳說中的圍棋起源,“以閑其情”成為圍棋的教育功能,開發(fā)智慧、純潔性情成為圍棋的發(fā)明初衷.圍棋是在空棋盤上對弈,雙方輪流落子,直至黑白棋子幾乎填滿整個棋盤,確定勝負。圍棋更像是人類對宇宙形成的看法:從無到有,不斷變化,陰陽二力彼此對峙,相克相生,這與中國的道家思想一脈相承,相得益彰。
明朝的詩人解縉寫過一首有趣的《觀弈棋》,里面包含了中國古人對圍棋的11種稱謂,摘來閑讀,實在好玩:木野狐登玉秋枰,烏鷺黑白競輸贏爛柯歲月刀兵見,方圓世界淚皆凝:河洛千條待整治,吳圖萬里需修容。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穩(wěn)到天明。
又想起了電影《棋王》里朋友取笑棋呆子的那句話:何以解憂,唯有圍棋,可是,還是不對,如今人類在圍棋上已經下不過電腦啦!這憂愁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