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
摘要:鉆石是大自然贈與人類的最珍貴的禮物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對鉆石萬千寵愛,它的尊貴、它的光芒、它的氣質(zhì),都是由內(nèi)及外且永恒的。鉆石一路跋涉到我們的目光與生命里,總有一種堅定的神圣感,與信仰、與尊貴、與藝術(shù)、與愛情、與女人,它都有著本來的映合和共生。
關(guān)鍵詞:鉆石;光芒;尊貴;愛情;女人
在珠寶的國度里,鉆石是生而練就的貴族。它通明剔透,散發(fā)著清冷高貴的光輝。我們不知道在它身上經(jīng)歷了什么,它大概也不以為然,人們附加它什么故事、什么情懷,都是各個時代的需求。但有一點,無論繁盛或寂寞,鉆石的存在,總是一種波光粼粼的天地之真。
一、鉆石的歷練之途
鉆石以光示人,卻以更完美悠遠的寧靜供時光品嘗,它的能量,活躍而豐盈。鉆石的形成和發(fā)現(xiàn)極為不易,它是碳原子在距地表150公里至200公里的地球深處,在高溫高壓下,歷經(jīng)億萬年修來的,即鉆石是一種地下深處產(chǎn)出的碳的結(jié)晶體。藏于地下深處達億萬年之久的鉆石晶體要重見天日,得助于火山噴發(fā),熔巖流將含有鉆石的巖漿帶至近地表,或經(jīng)火山噴發(fā)后長途跋涉沉淀于河流沙土之中。前者形成的是原生礦,后者形成的則為沖積礦。這些礦體歷經(jīng)艱辛開采后,還需經(jīng)過多道處理遴選,才可從中獲得鉆石毛坯。
如同本身就含有一種巨大的能量,鉆石的存在有著一種穿越時光的力氣。如今它被認為是價值和尊貴的象征,并不在于它的成分本身,而是它的歷練和呈現(xiàn)。
文獻記載,鉆石最早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發(fā)現(xiàn)于印度的砂礦里。在印度人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世之謎”,傳說鉆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亦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后,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鉆石的種子,眾神均前來劫奪,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這些灑落的種子就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慢慢生長為堅硬、透明的鉆石。
關(guān)于鉆石有許多的延伸和傳說。佛教徒將鉆石視為生命之“靜”的象征,教導(dǎo)人們真善;也有相傳鉆石是天上星星的碎片落入地球,它具有無比強大的力量,任何一個佩戴鉆石的人,都將免遭毒蛇、水火、疾病和妖術(shù)的侵害。還有另外一種闡述:“鉆石”一詞源自于古希臘的一個詞,意為“不可戰(zhàn)勝”或“不可馴服”。在人類看來,無論是風還是火,都無法使鉆石的堅定特性屈服。在鉆石還未因它的美麗而被人們珍視之前,它之所以受到重視,最主要是因為它以堅硬和耐火出名,從而被認為具有神秘的力量。
二、鉆石的藝術(shù)之旅
鉆石正式作為人身的裝飾品始于15世紀。作為最堅硬的寶石,鉆石只有在表面被打磨過后才會閃出一道耀眼的光芒,暗示著其內(nèi)心的火焰。在16世紀之前,歐洲的鉆石主要呈現(xiàn)出三種基本形態(tài)。最常見的是八面體形態(tài),表面經(jīng)過了拋光,這被稱為“尖式切磨”,然后是扁平狀的“桌式琢磨”,最后則是人們所知的“蛋面切磨”,即鉆石底部被磨平,頂部磨得渾圓,呈圓凸狀而非棱面狀。
從時光深處走來的鉆石,經(jīng)過當下新鮮而驚嘆的工藝,會走到另外的境地。17世紀鉆石終于成為歐洲寶石之首,切割鉆石的技術(shù)得到了改進,人們可以把鉆石的表面切磨成棱面狀,通過這些小棱面,鉆石的光芒能夠被折射和反射,這樣就增加了它的光澤?!懊倒鍫钋心ァ钡某霈F(xiàn),展示了鉆石深藏于內(nèi)的美麗。與此同時,珠寶設(shè)計領(lǐng)域,尤其是在鉆石工藝上,法國成為潮流的主導(dǎo)者。18世紀,人們開始以白銀等金屬制品為底板來映襯鉆石的光澤,在人們精心設(shè)計的底襯上,鉆石熠熠發(fā)光,綻放著自己最為美麗的光彩。它是一種超越了表象的意境,成之于內(nèi)而形之于外,連同金屬也以光芒奪目為流行。
鉆石的鑲嵌工藝,令鉆石有了一種更為耀眼和立體的光暈。金屬于鉆石,似母親與孩童,也似男人與女人,把我托付于你,我自光芒矚目,你自眷顧承重。鉆石的尊貴和矚目付諸于金屬的內(nèi)斂真摯,也是最為相得益彰的留戀和渴望。
三、鉆石的榮耀之光
鉆石,它從來就沒有忽視過在王室貴族中的閃耀價值,古代人們無不以擁有鉆石為榮為尊。鉆石形態(tài)各異,色彩也不同,對于鉆石的癡迷故事,佩戴者、愛好者、收藏者的興致也各有千秋。
賈漢吉爾統(tǒng)治莫臥兒帝國23年之久。一位到過印度的英國人威廉·霍金斯曾描述到:“他的鉆石藏品非常豐富……他通常每天都會佩戴一顆頂級鉆石;而且,如果他今天戴了這顆,那么明天他就會換一顆,直到把所有的鉆石都戴過——也就是說,他所有的珠寶都是歸類分好的,以便每天戴的不重樣……”
法國路易十二的繼承人弗蘭西斯,一生癡迷鉆石,在其統(tǒng)治期間的財產(chǎn)清冊上,記錄著許多件鉆石飾物。他最鐘愛的名為“布列塔尼之目”的巨型三角鉆的項圈,除了巨型三角鉆,項圈上還包括了11顆桌型鉆石和尖形鉆石。
而英國威爾士王子查理一世迎娶西班牙公主的時候,他的一條帽邊緞帶上,綴滿“由20顆鉆石鑲嵌而成的仿西班牙式的金紐扣,其中包括四顆桌型鉆石,兩顆多面型桌狀鉆石,兩顆尖琢型巨鉆,一顆心形鉆石和三顆三角形鉆石。
拿破侖最喜愛的是自己的寶劍,其劍柄上鑲著那顆的140.5克拉的“攝政王鉆石”。也有記載這樣描述拿破侖:“他戴著一條價值188221法郎的華麗掛鏈,上面鑲著一顆榮譽軍團的鉆石星章;他的帽子上還鑲嵌著一件價值是前者兩倍的珠寶,在這件珠寶的中心,一顆超過25克拉的鉆石在閃閃發(fā)光……”
再也沒有什么珠寶,能夠像鉆石一樣發(fā)出這樣潔凈和永恒的光芒了。它的存在和永恒,也是王室最為渴望的追求。鉆石的光彩連綴著皇族的情感、故事、尊嚴和榮耀,就如同鉆石主人身置權(quán)貴中的威嚴與虛妄。
四、鉆石的愛情之魅
隨著鉆石不斷在人們的智慧中升級煥發(fā),創(chuàng)意者不斷揣摩著鉆石的能量。而作為情義堅守的見證,鉆石從未辜負,它一直這樣明亮,似愛火永不熄滅。17世紀末,珠寶開始出現(xiàn)在女子的服飾上,此前只是男人的裝飾。鉆石從最初的男人權(quán)威,到后來的女性光芒,是變遷了佩戴的意義。從另一個角度,男人送鉆石給心儀的女人,不也正是將他當時最看重的力量和堅韌,交給了對方。
1477年,奧地利馬克西米連大公與法國瑪麗公主首次將鉆戒作為定情信物,拱形鉆石,是永結(jié)同心的象征。16世紀是文藝復(fù)興最為旺盛的階段,大膽追求愛情是其中重要的主題,在結(jié)婚儀式上交換結(jié)婚戒指的風俗趨于成熟。鉆石深遠的內(nèi)涵和晶瑩剔透的外表,令它成為定情及婚禮不可或缺的信物。容顏容易老去,體力亦會衰竭,但戀情卻像鉆石一樣始終如一。
鉆石作為愛情婚姻的一種信物,在任何一個年齡階段都有珍貴的寓意。年輕人選擇鉆石來作為定情新婚的企望與見證;年長者選擇鉆石作為金婚紀念的標志,表明他們是經(jīng)過漫長歲月考驗了的。鉆石代表著恒久而穿踏時間的情誼,從誓約到白頭之間的紀念歷程,建立在愛情的漫漫旅途中。
鉆石是愛情的化身,但有時,就是愛情也敵不過鉆石那璀璨的光芒。一顆鉆石,會讓女人相信戴在手上的是一顆充滿意義的愛情見證,是一個女子一生中最美的夢。就如《鉆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這首歌:“男人會變冷酷女人會變老,我們終將失去魅力,只有鉆石不會改變,鉆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1724年,俄羅斯彼得大帝為皇后加冕時,皇冠上鑲有的鉆石,整整2500顆。那大概是一種聲明:我是如此的珍重與你的情意,讓這耀眼奪目的傾城之光永遠伴你左右。鉆石既是情意,也是信物,令人不舍,百般追求。
鉆石與愛情是不可分割的一種存在。它并不是炫耀,而是一種表明心靈的光圈。鉆石本身看上去并沒有天長地久的名堂,可是它干凈明媚的模樣,有一種可以緊緊貼近的氣質(zhì),令人篤然相信,無論是愛情或是約定。
五、鉆石與女人
鉆石于女人,緣分深沉,它如同魔術(shù)師的魔杖,幻化出種種可能,激活女人的內(nèi)在天真,使她們生機勃勃的投入愛與被愛,這是一種彼此交織的勇氣與魅力之韻。鉆石異常堅硬,女性異常柔軟,惺惺相惜,彼此調(diào)和和互補著。
女人應(yīng)該像一顆鉆石,經(jīng)過各式各樣的打磨,出現(xiàn)多個方面的精彩,折射出越來越多的光芒。這是一種超越,一種損傷,也會是一種提升。生活的苦難,都可看作是一種打磨,女人藉由此綻放著璀璨。故而,說到一個女人的魅力,未必說她自身有多美麗,而是在這份美麗之前,她已然經(jīng)過了多少遍的打磨。是這樣的理解和反差,令人心生共鳴,徒增關(guān)注與愛慕。于是,我們可以說,鉆石與女人的緣分,在于女人懂得鉆石來歷的不易和光芒的珍貴,而鉆石也確實能夠代表女人不為人知的綿綿付出,又真正映照了她的尊嚴和愛。
鉆石自蘊風情,如女人自含笑容,它與女人之間的和諧是無可比擬的。女人從不希望通過鉆石來獲得風情,但是在鉆石的氛圍中,正是女性綻放絕代風華的風景。戴了鉆石的女人,不會讓手上沾上油污,也不會任松垮的衣服搭在身上、不顧倦容地呈現(xiàn)。鉆石是一種對女性潛在的鞭策,寓意你不可松懈自己,你要時刻保持高貴而自然的氣度。這亦與鉆石的天性有關(guān)。鉆石雖然通透堅硬,卻易沾油污,這樣以來,鉆石女人要時刻保持清潔,在勞動或廚房出現(xiàn)時,是女人的一種放松,也是鉆石的一種“休息”。
“完美,雖然不能與生俱來,卻可永恒追求”。鉆石的能量、鉆石的打磨、鉆石的光芒、鉆石的魅力,襯于時間的流轉(zhuǎn),美得不離不棄,魅的從始至終;鉆石女人,呈現(xiàn)出樂觀從容、智慧美麗,喜愛鉆石如同喜歡所有美好的事情一樣,愉悅而感動。
參考文獻:
[1] 王雅玫,張艷.《鉆石寶石學(xué)》. 地質(zhì)出版社,2004
[2] 楊柳,唐棣.《鉆石女人》.《尚金》136期,2013-7-25
[3] 方澤,王小明,百花文藝出版社.《鉆石》2006-1-1,99(2):17-33
[4] 田培學(xué). 珠寶首飾鑒評. 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5] 肯道爾,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鉆石的傳奇》2006-9-1,130(2):65-78
[6] 哈特,中信出版社《鉆石的歷史》2006-9-1,207: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