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生云,馮云升,陳 波
(廣東省南雄市中醫(yī)院骨傷科,廣東 韶關 512400)
肩周炎多表現(xiàn)為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等[1]。本院用內熱針軟組織松解術治療肩周炎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150例,均為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5例。對照組男45例,女30例;年齡45~68歲,平均(56.81±6.52)歲;病程3個月~1年,平均(5.07±1.25)個月。研究組男46例,女29例;年齡46~67歲,平均(56.33±6.34)歲;病程4個月~1.3年,平均(5.27±1.30)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45~68歲;②符合《臨床骨科傷學》與《骨科疾病分類與分型標準》肩周炎診斷標準;③X線檢查顯示正常并無骨質破壞,或存在骨質疏松癥狀;④簽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2]:①合并心臟或其他嚴重腎臟疾??;②伴有骨腫瘤或是骨結核等疾??;③伴有嚴重皮膚病、皮膚破損;④對所用藥物過敏或有內熱針治療禁忌癥;⑤嚴重精神障礙,未簽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針灸治療。穴肩髎、肩前、肩貞穴,用0.25mm×40mm毫針針刺,留置30min,每兩天針刺1次,治療2周即為一療程。
研究組:給予內熱針軟組織松解術治療。首先確定壓痛部位,結合疼痛部位取其相應的體位,如果表現(xiàn)為側肩后部或是肩胛部疼痛,應取俯臥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每個壓痛區(qū)域治療1次;每次20~40枚針,每2天1次,每個壓痛點4~6枚針,針與針之間距離5~8mm;而術前30min給予艾司唑侖1mg及曲馬多片100mg口服,并對每個進針點用0.5%利多卡因經皮內注射形成5mm的皮丘,隨后用內熱針沿進針點,于經皮下到肌肉再到筋膜,最后刺入至骨膜附著處,待能夠明顯感覺到明顯的酸沉漲麻感則停止刺入。完成針刺后用并連接K型內熱式針灸治療儀,將溫度設置為42℃~45℃,加熱時間設置為30min,同時連接紅外線燈對治療區(qū)域進行照射,最后給予常規(guī)止血和抗感染治療,術后3天內針刺出不能碰水,同時禁止手摸或搔撓。
治療結束后,指導患者進行適度的肢體功能鍛煉,如借助滑輪、吊環(huán)或肩關節(jié)回旋訓練器等展開功能訓練,在無痛的前提下指導患者盡量全范圍地活動肩關節(jié),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0min。
肩關節(jié)疼痛分級:將肩關節(jié)疼痛分為0級、1級、2級和3級,每級所對應的癥狀分別為無痛,間斷性輕度疼痛、疼痛明顯且為頻發(fā)性需要藥物控制,劇烈疼痛、對睡眠造成影響藥物控制效果不明顯。
肩關節(jié)功能分級:將肩功能分為0級、1級、2級和3級,每級所對應的肢體活動情況為活動無受限,活動輕度受限、肩外展向上活動大于90°,活動中度受限、肩外展向上活動大于60°,活動重度受限、肩外展向上活動小于60°。結合疼痛分級與功能分級情況,對療效進行判定[3]。
用SPSS21.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愈:疼痛明顯緩解或消失,肩功能為0級。顯效:疼痛分級與肩功能分級均提高2級。有效:疼痛分級與肩功能分級提高1級。無效:疼痛等癥狀無明顯緩解甚至加重。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例(%)
兩組遠期療效比較見表1。
表2 兩組遠期療效比較 例(%)
肩周炎主要由于肩部肌肉、肩部韌帶關節(jié)囊和肩部肌腱等相關軟組織出現(xiàn)退行性變化或發(fā)生損傷,進而使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所致。炎癥刺激引發(fā)肩部疼痛,嚴重者則出現(xiàn)肌肉痙攣,使炎癥進一步加重,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4]。研究表明[5],內熱針療法即內熱針軟組織松解術,用于治療肩周炎效果相對于傳統(tǒng)針灸治療更好。
內熱針軟組織松解術是在溫針灸治療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通過內熱針對軟組織病變區(qū)域進行密集針刺并加熱,使病變區(qū)域在針刺過后形成數(shù)個小孔,而后利用精密溫控加熱電源以及針芯所形成的電阻絲實現(xiàn)對針體的加熱[6]。內熱針治療溫度設定在42℃左右,針尖溫度保持在37℃,可增加軟組織血流量,改善缺血。配合紅外線照射,通過體表溫度的變化,可促進局部代謝和血循環(huán)。
內熱針軟組織松解術治療肩周炎不僅近期療效顯著,同時還能保證遠期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