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伯納德·羅斯
一次聚會結(jié)束后,我和妻子露絲從斯坦福教師俱樂部的前門走出來。露絲對我說:“天哪,總算能從里面出來了?!蔽覀兊南抵魅瘟_恩是聚會的發(fā)起人,露絲說那句話時他正巧在我們身后。他問:“露絲,聚會有那么糟糕嗎?”露絲不得不解釋說,她腳上穿的那雙鞋快要把她折磨死了,所以她迫不及待地想上車把鞋子脫掉。她不斷地跟羅恩解釋說自己實際上玩得非常開心。露絲說的的確是事實,但我至今也不確定羅恩是否真的相信她的話。
導致交流產(chǎn)生誤會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交流時的語境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語境錯位是陷入理解誤區(qū)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可能在講露絲的鞋子,而老師聽到的可能是聚會。除非語境相同,否則同一個詞表達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在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確保班上的學生都能處于相同語境的好辦法——讓他們針對自己使用的教材提問題。我會定期要求學生提問。如果班里的學生不超過20人,我會要求每個人都提出一個問題,而對于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我會隨機抽取幾個人提問。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語境與我的預判有天壤之別,這經(jīng)常令我驚訝不已。我讓他們針對我們的課程任意提問,問題越基礎越好,然后我發(fā)現(xiàn)其中有些同學對這些課程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這個提問的辦法非常棒,它可以讓學生盡早進入同一個語境,不至于偏離得太遠而拉不回來。
我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科的同事合作過。這些合作也再一次證明,若想讓對話變得有意義,語境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
多年前,我開設過計算機輔助設計這門課,我的朋友兼同事道格想來旁聽。我倆的數(shù)學功底都相當扎實,我研究的是機械,他研究的是化學。我們對彼此直言不諱,不拘小節(jié)。我認為學生以前可能從未經(jīng)歷過(今后可能也不會)一位教授的課上有另一位教授旁聽,并且還時不時地喊出“胡說八道”的場景吧。課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他和我所講的東西根本不在同一個語境中。同一個詞在我們各自的領(lǐng)域當中,意義截然不同。我和道格在這堂課上交流得很暢快,學生也頗受激勵,授課效果很好。如果我倆之間沒有一個直接而開放的溝通渠道,那結(jié)果可能就是一場災難。
(摘自《讓達成目標成為習慣》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