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兩大稅收話題最近成為不少人茶余飯后討論的熱點。一個是個稅改革方案,老百姓議論,免征額能不能再提高,專項扣除能不能再多一些,等等。另一個則是明星逃稅事件。從目前零零星星的消息來看,此次國家稅務總局是毫不手軟。
大家都在關心與稅有關的話題,也說明了稅收問題的重要性。講到稅收,我們最常用的說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為什么要“取之于民”?因為政府機構是非生產(chǎn)性機構,其開銷大都來自于稅收,只要有國家存在,就一定有稅收存在。西方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稅收與死亡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既然如此,如何“取之于民”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涉及社會公平。工薪階層收入相對不高,認認真真地繳納個人所得稅;而收入超高的一些人卻在想方設法地逃稅。
長時間存在這種反差,極易產(chǎn)生極大的不公平,會給老實繳稅的人造成即便稅負再輕也是重的感覺。
那么如何體現(xiàn)稅收的公平性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應收盡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概莫能外,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梅西C羅這樣的球星稅案。我們的《憲法》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因此,納稅義務是根據(jù)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公民必須履行的向國家繳納一定稅款的責任,而不是像爭演出費一樣,可以討價還價。
當然,納稅人感受上的稅負輕重,還取決于稅收的使用。這也就是是否“用之于民”以及多少“用之于民”的問題。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財政支出比較多是用于改善民生,目前地方財政用于民生的比例大都超過70%。但我們也存在該花的錢沒花,不該花的亂花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簡政放權,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稅收使用效率。
同時,義務和權利是平等的。每個老百姓都有繳稅的義務,那么他就相應的享有知情權,知道自己繳的稅花到了哪里。相信在反腐敗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情況下,納稅人對預算支出的滿意度會越來越高,納稅人也會越來越關心預算報告與決算報告,特別關心其中與自己有關的內容安排。如果能稅盡其用,花到點子上,讓老百姓感受到自己受益,那么他們對稅的理解也能更深刻?!?/p>
(作者是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