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英
(鄂東醫(yī)療集團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湖北 黃石 435000)
本研究用溫針灸結合耳穴貼壓治療失眠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與研究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4~65歲,平均(46.83±5.13)歲;病程0.52~18年,平均(5.24±1.32)年,輕度失眠8例,中度失眠15例,重度失眠7例。研究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2~67歲,平均(45.97±5.24)歲,病程0.48~16年,平均(5.02±1.28)年,輕度失眠6例,中度失眠18例,重度失眠6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符合第3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有關失眠癥的確診標準[1]:①過分專注失眠,擔心其所導致的后果;②睡眠紊亂每周大于3次并持續(xù)1個月;③因不滿意睡眠質量而對其職業(yè)及社會功能有影響或產生苦惱;④主訴入睡困難、質量差或難以持續(xù)。參照《中醫(y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陽虛型診斷標準,主癥為失眠,脈沉微遲或微細,局部或全身肢冷畏寒;次癥為大便稀,小便不利,面色慘白,夜間多尿[2]。
納入標準:①符合CCMD-3中失眠癥診斷標準;②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20~70歲;④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PQSI)7分以上。
排除標準:①年齡大于70歲或小于20歲;②藥物因素所導致失眠;③精神病、腫瘤、妊娠及哺乳期;④因飲酒、咖啡等興奮性飲料或外界干擾導致其失眠。
研究組給予溫針灸及耳穴貼壓治療。①溫針灸:選取背部雙側腎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心俞穴、肺俞穴以及太陽穴、安眠穴及風池穴。常規(guī)消毒,針刺得氣之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取得較強的針感后分別在腎俞、脾俞、肝俞上施灸,將長約1.5cm艾條插在各個穴位的針柄上燃燒,于艾條燃盡后除針。隔1天1次,9次為一療程,休息3天后進行下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②耳穴貼壓:取神門、交感、皮質下為主穴,配心、脾、胃穴。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將王不留行貼于耳穴上,每日按壓3次,每次每穴5~10min,以感到脹痛并可耐受為度,左右耳交替,隔日換貼,9次為一療程,休息3天后進行下一療程,治療兩個療程。
對照組僅用溫針灸治療,治療方法與療程同研究組。
用匹斯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評估睡眠質量,得分大于8分表示睡眠紊亂,得分越高表示其睡眠質量越差[3]。
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不寐部分癥候積分進行評分,共32分,7~13分代表輕度,14~20代表中度,大于20分則表示重度。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與《實用中醫(yī)精神病學》[4]。睡眠時間達到6h以上或恢復正常,中醫(yī)體征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80%以上為痊愈。睡眠時間達到3~6h且逐漸增加,癥候積分減少50%~80%為顯效。睡眠時間有改善,但仍不足3h,癥候積分減少20%~40%為有效。失眠無改善,癥候積分減少20%以下為無效。
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PSQI得分及中醫(yī)證候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及中醫(yī)證候得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及中醫(yī)證候得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PSQI 中醫(yī)癥候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14.23±2.54 4.87±1.26 17.93±2.51 6.88±1.38對照組 30 14.58±3.01 9.62±2.45 17.29±2.48 10.64±1.02 t 0.487 -9.443 1.553 -8.319 P>0.05 <0.05 >0.05 <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失眠屬中醫(yī)“目不暝”、“不得臥”、“不得眠”、“不寐”等范疇。病機為陽不入陰,陰陽失交,陽盛陰衰。針刺治療可陰陽調節(jié),疏通經絡,使陰平陽秘[5]。刺激背俞穴可從陽引陰,調理陰陽。太陽穴、風池穴及安眠穴均為治療失眠經驗要穴[6]。耳穴貼壓神門、交感、皮質下可調節(jié)大腦皮層抑制與興奮功能,具安神寧心功效。配以不同耳穴貼壓,有調和經脈、調暢氣血、協(xié)調臟腑功能、祛除疾病的作用。另外,耳廓上分布著豐富的淋巴管、血管以及神經,特別是三角窩處神經分布尤其豐富,這些神經、淋巴管與血管相互交織成叢,與各部分臟腑器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耳穴貼壓刺激,可利用體液、神經途徑來達到改善各器官臟器功能,調節(jié)氣機,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
溫針灸結合耳穴治療失眠可改善睡眠,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