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梅,丁彩華,趙麗萍
(江蘇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兒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以往的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多媒體、板書為輔的方式,理論講授雖比較系統(tǒng),但學生學習不夠主動,再加上目前很多學校由于條件限制,安排的臨床見習時間太少,理論與臨床實踐脫離,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縮短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距離,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更好的教學模式。本研究將交互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兩者相結合,形成適合我院實際教學情況的交互式—案例教學模式,將其應用于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中,現(xiàn)介紹如下。
隨機選擇江蘇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2015級高職護理4個平行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選擇兩個班(109人)為實驗組,兩個班(115人)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平時學習成績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學生均在第二學年的第二學期學習兒科護理學,選用的教材是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兒科護理》,主編王蘇平。兩組課時數(shù)相同,由同一教師授課。對照組主要采用傳統(tǒng)講授法;實驗組主要采用交互式—案例教學法,即對兒科護理學適合開展交互式—案例教學的章節(jié),如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疾病患兒的護理,圍繞案例進行交互式學習。本研究采用“設置問題—學生自學—課堂討論—解決問題—總結”的模式,實施步驟如下:(1)設置問題:教師做好教學前準備,選擇典型臨床案例、設置討論問題、布置學習任務、提供參考資料。(2)學生自學: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圍繞案例,通過教材、網(wǎng)絡教學資源等進行初步自學,拓寬知識面,啟發(fā)思維,形成對疾病的認知、加深對教材的認知,并記下有疑惑的問題。(3)課堂討論:由學生當主角,引導學生圍繞設置的問題積極進行討論。先隨機抽取一部分學生講解自己的分析、見解和結論。然后教師給予適當?shù)囊龑Ш蛦l(fā),不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和講解,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學習新知識。(4)解決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充分討論和講解,部分問題得以解決,教師將對未解決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圍繞教學要求理順整個教學內容。此外,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法來模擬臨床情境,學生扮演護士、患者和患者家屬,體驗不同的角色和不同角色的內心感受,從而更加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提高人文素質。(5)總結:教師點評本次課學生的表現(xiàn),指出其優(yōu)缺點,然后總結本次課的重點和難點,歸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使學生逐漸形成系統(tǒng)的臨床思維。在進行交互式—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既有學生之間的交互,又有師生之間的交互,大家一起圍繞案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1]。
在兒科護理學課程結束后,向兩組學生發(fā)放教學效果評價調查問卷,采取不記名方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如實填寫,每個指標設“是”和“否”兩個選項。調查問卷是在參考相關研究[1]和專家咨詢意見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的。問卷共發(fā)放224份,填好后當場回收,回收有效問卷22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期末理論考試,理論試題從兒科護理題庫中隨機抽取,兩組試題相同,試卷采用百分制,客觀題占65%,主觀題占35%,由同一教師閱卷。
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教學效果評價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本組所采用教學法的教學效果評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對本組所采用教學法的教學效果評價比較[n(%)]
實驗組期末理論考試總成績和客觀題分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主觀題分數(shù)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期末理論考試成績比較(x±s,分)
交互式教學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朗和帕林薩提出的,旨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自我學習能力[2]。交互式教學法的重點在于交互,即教學是由教師、學生及其他教學主體共同完成,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情境,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交流、互動,從而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實踐活動[3]。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與要求,選取典型臨床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并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4]。
本研究結合我院高職護理專業(yè)實際教學情況,將交互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兩者相結合,即形成適合我院實際教學情況的交互式—案例教學模式,并首次應用于兒科護理學教學實踐中。國內已有部分高校在教學改革中對交互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進行了相關實踐研究,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5-8]。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實驗組學生對本組所采用教學法的教學效果評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90.83%的學生對交互式—案例教學法滿意。交互式—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溝通和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人文素質等。學生根據(jù)教師給出的臨床案例和問題,在上課前通過查閱教材、文獻、網(wǎng)絡資源等方式主動自學,在課堂上通過跟同學、教師之間的討論,進一步啟發(fā)思維,使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本研究把交互式—案例教學法運用到兒科護理學教學中,在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9]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10]。期末理論考試結果顯示,實驗組期末理論考試總成績和客觀題分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陀^題主要是選擇題,說明實驗組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主觀題得分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組學生對于名詞解釋、簡答題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差異不大。本研究表明,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交互式—案例教學法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講授法。交互式—案例教學法圍繞教學案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了學生與教材的交互、學生與教師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研究把交互式—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兒科護理學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圍繞案例,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教與學相互促進、相互啟發(fā)[6]。但交互式—案例教學法仍存在不足:由于每個班級學生人數(shù)較多,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開展不夠充分;有的小組內個別內向的學生參與討論不夠積極等。本教學模式還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之成為更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而在其他醫(yī)學類課程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