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維林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關于辛亥革命評價,基本上是成功與失敗的二元論主導,即既成功了,又失敗了,然后從成功和失敗的角度去闡釋其含義,這非常容易將學生引向不分主次的“辨證”,喪失歷史評價科學性和方向性。事實上,革命的發(fā)生和革命的結果從較長時段來觀察,其如何演進都不是人為的任意選擇,評價一場革命也不能僅僅從當時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孤立地判斷,而是要以更開闊的視野,跨越歷史時空,從更長的歷史進程進行審視。筆者認為,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應跳出成功失敗的二元論調,應回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情勢和世界歷史進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價值,從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社會反侵略、求民主、近代化的進程中來評估這場革命的意義。正如梁啟超認為:“歷史之所以要常常去研究,歷史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為要不斷的予以新意義及新價值以供吾人活動的資鑒”。[1]歷史評價本質上是對歷史價值的認識,是在特定的時空語境下,對史事進行的價值判斷和意義闡釋和發(fā)掘,這就需要運用時空觀念,將辛亥革命置于具體的時空語境下進行考察,引導學生建構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復雜互動,建立對這場革命結果的科學評價。本文具體以辛亥革命評價中的三個問題來闡述時空觀念在辛亥革命評價中的運用。
持辛亥革命失敗論的學者和一線教師的主要觀點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落入袁世凱手里,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辛亥革命失敗了。因此,判斷辛亥革命是否是失敗,要看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是否有合理性,歷史具體時空語境下革命的時機是否成熟,革命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1.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是情勢之需。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接受了袁世凱的南北議和的倡議,對袁世凱做出讓步,這是因為資產階級組成的革命力量的相對弱小,袁世凱本身的實力非常強大,他受到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的帝國主義的支持,成為各方都接受的能穩(wěn)定局面的人物。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的形勢發(fā)展,遠遠超出各方面的預料。一方面是各省紛紛獨立所制造的大廈將傾的形勢,另一方面,作為革命的對立面——帝國主義、部分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及封建勢力都異常強大(見圖1),革命面臨著南北戰(zhàn)爭、帝國主義干涉等多種威脅。正如孫中山1911年從海外回國途中在與胡漢民、廖仲愷談話中指出:“革命驟起,有不可向邇之勢,列強倉促,無以為計,故只得守其向來局外中立之慣例,不事干涉。若我方形勢頓挫,則此事正未可深待。戈登、白齊文之于太平天國,此等手段正多,胡不可慮?”[2]因此,對于革命黨人,為了實現(xiàn)其革命目標的選擇是如何盡快恢復秩序,維護并盡最大可能擴大革命成果。如果革命勢力非常強大,有足夠的把握迅速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并戰(zhàn)勝袁世凱,抵住帝國主義的壓力,能夠迅速穩(wěn)定秩序,鞏固革命成果,當然是最好的選擇,這樣就不需要“南北議和”,也不需要對袁世凱讓步。但當時如果資產階級革命勢力沒有這樣的實力,革命就需要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因此,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并非失敗,而是當時革命情勢之需。
圖1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面臨的形勢圖
2. 革命與妥協(xié)都是實現(xiàn)革命目標的手段
革命采取何種方式,取決于如何在特定的時空語境中實現(xiàn)革命的目標。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擔負著反對封建專制、實現(xiàn)民主共和的使命。但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夠充分,資產階級自身的力量有限,對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的擔憂,資產階級以及廣大民眾希望盡快恢復社會秩序的愿望等等共同構成了中國革命的復雜局面。革命派領導人黃興當時曾致書袁世凱:“明公之才能,高出興等萬萬。以拿破侖、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侖、華盛頓之事功?!盵3]英國政府致電駐北京公使朱爾典說:“我們對袁世凱懷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使在中國建立起來的貿易獲得進展”。[4]可見,對于革命派做出讓步,推舉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又豈是一句“軟弱、妥協(xié)”所能詳盡?審時度勢,在暴力革命后最大程度地恢復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的讓步,爭取更大的民主政治成果在當時的中國是無奈的也是理性的選擇。正如列寧所說:“對于一個真正的革命家來說,最大的危險,甚至也許是唯一的危險,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記適當地和有成效地運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條件……不能最冷靜最清醒地考慮、權衡和檢查一下究竟應該在什么時候、什么環(huán)境、什么場合采取革命行動,應該在什么時候、什么環(huán)境、什么場合轉而采取改良主義行動,那他們就最容易為此而碰得頭破血流?!盵5]當時的資產階級承擔著推動中國社會在世界性與現(xiàn)代性變革潮流中不斷前進的使命,但革命未必一帆風順,往往要經歷反復。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都經歷了反復的過程。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把查理一世推上斷頭臺和邀請荷蘭執(zhí)政威廉回國都是革命的手段,這是由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階級力量的對比和所面臨的內外形勢等狀況共同決定的。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資產階級審時度勢,采取適當妥協(xié)的手段,確保革命在低烈度的狀態(tài)下進行,避免了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對社會的破壞,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梢哉f,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對時局做出了恰當應對。
當袁世凱得到了孫中山推舉其為大總統(tǒng)的明確表態(tài),同意迫使清帝退位、贊成共和等條件,袁世凱在迫使清帝退位后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因此認為“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失敗了”。這是以誰當上了新的政權的統(tǒng)治者為標準來判斷一場革命的成敗,沒有看到辛亥革命對整個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產生的重大推動作用。
從辛亥革命進一步發(fā)展的成就看,其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沉重打擊,對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都形成了根本的動搖。清政府被推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頒布,憲政思想影響深遠,民主共和觀念為大家所接受,帝國主義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穩(wěn)固地維持其在華利益?!靶梁ジ锩鼮橹袊倪M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tǒng)治秩序再也無法穩(wěn)定下來的功績,則有時被淡化或忽略了。”[6]對于辛亥革命的結局,學者廖大偉評價到:
辛亥革命在實行暴力的同時,實際上對分寸、階段的把握還是比較準確,……應該說革命黨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審時度勢,有原則斗爭,同時也有理性適度的妥協(xié)讓步,而這一切的轉換全取決于實力以及實力的轉換。[7]
對于資產階級革命派,面對敵對勢力,自然可以批評其缺少徹底革命的勇氣,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對袁世凱缺乏清醒的認識。但資產階級這些“軟弱”說到底是因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過于強大這種情勢所決定的。應該看到,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極大地加快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革命對舊秩序的破壞和打擊,其程度是以往革命所無法比擬的。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發(fā)生激烈的社會革命,將皇帝趕出皇宮的事情時而發(fā)生,但歷史依然在王朝更迭中緩慢向前。而武昌起義爆發(fā) (1911年10月10日)至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1月1日)和清朝滅亡 (1912年2月12日) ,僅僅經歷了短短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推翻清政府這個洋人的朝廷,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任務,革命形勢席卷全國,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這是辛亥革命當時最大的果實,這個果實任何人都無法竊取,這個果實也符合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所追求的三民主義的要求。如果說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那也僅僅是辛亥革命后的統(tǒng)治中國的權力,并非革命果實本身。從辛亥革命產生的影響看,其留給后來歷史的憲政思想、民主共和的觀念都極其寶貴?!靶梁ジ锩员┝ν品说壑疲悦駠?,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盵8]辛亥革命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頂皇冠,而是開辟了中華民族振興的近代化希望之道路。
學者瞿駿認為,辛亥革命是“城市里的革命”、“洋世界”的革命和“口岸革命”,農村的封建生產關系并未受到真正的沖擊。這并不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注解,恰恰說明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革命任務的異常艱巨,不能幻想、苛求一場革命能徹底的解決。魯迅的作品《阿Q正傳》中有一段描寫,可以加深我們對當時中國農村革命現(xiàn)狀的了解。
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
可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于封建勢力的異常強大且根深蒂固,中國廣大農村的生產關系并未發(fā)生根本的改變,革命還遠沒有滲透到中國的廣大鄉(xiāng)村??燎蟾锩诋敃r有一個徹底的解決,即徹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簡直是烏托邦式的革命幻想,是超越歷史發(fā)展階段不切合實際的天真想法。歷史選擇并非由一個理想化的愿望所決定,任何事后的討論都應該回歸歷史現(xiàn)場,觀察其發(fā)生的原因、進程及其影響,而不應脫離具體時空作臆測與推理。[9]從中國當時的國情出發(fā),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資產階級是無法完成的,這是由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所決定。資產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革命應該由新的階級來完成,這一歷史任務落到了無產階級的肩上。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勢力順應歷史潮流,以“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這一新三民主義思想,積極與共產黨進行合作,共同推動國民大革命運動?!l(xiāng)村里的革命’、‘土世界’的革命和‘內陸革命’逐漸得到實踐,中國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辛亥革命無疑開啟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這一偉大進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前后相繼,波瀾壯闊,共同書寫了中國革命的壯麗篇章。
人類生生不息的歷史進程賦予特定的歷史時空以意義和價值。評價歷史事件,理解歷史意義,需要以馬克思唯物史觀為指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出發(fā),去探尋歷史規(guī)律,獲得對歷史事件的全面把握?!皻v史知識不是由對顯露出來的歷史現(xiàn)象的敘述構成的,而是由對內在的蘊藏于歷史現(xiàn)象之中的歷史本質的揭示、詮釋構成的?!盵10]對于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需要回到現(xiàn)場,建立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洞察本質,也需要立足今天,面向未來,將辛亥革命的評價置于由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者構成的價值時空中,讓辛亥革命的意義在中國現(xiàn)代化、民主化的進程中得以充分敞現(xiàn)。
【注釋】
[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145頁。
[2][7]王建朗,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27、2頁。
[3](美)石約翰著,王國良譯:《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41頁。
[4]《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60頁。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5-576頁。
[6]步平:《在時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8]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16頁。
[9]王建朗:《如何看待近代中國的革命與改良》,《光明日報》,2017-02-17。
[10]周祥森:《歷史本質理性解釋與歷史顯像感性描述——關于新時期史學方法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