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松
兩年時間在全國鋪開50家餐飲門店的“大開沙界”,半年前開在南京建鄴區(qū)的這一家,在2017年12月上旬成了網(wǎng)友的眾矢之的——這家店,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約200米開外。與店面外墻上方“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國家公祭日標語相比,“大開沙界”因為眾所周知的諧音關(guān)系,不僅大煞風(fēng)景,而且大倒胃口。
商家認為,自己并不是故意為之,公眾不必過度解讀,因此覺得有些“無辜”,雖然經(jīng)工商部門勸說第一時間拿掉了中文標識,卻讓人感覺其依然是心不甘、情不愿。
商家不情愿,無非是因為店名“大開沙界”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審核注冊,擁有合法的商標使用權(quán)。因此,開哪兒都是合法權(quán)利,不是有意冒犯。但是,網(wǎng)友對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僅幾百米之遙的“大開沙界”店名表示反感,同樣不是有意找茬,而是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果沒有“大開殺戒”這個詞在漢語人群中的廣泛知曉度,“大開沙界”的店名顯然不會這么取。這是“大開沙界”字面寓意再怎么豐富,都不可能達到的傳播效果?!按箝_沙界”正是利用了諧音之妙,意圖抖一個機靈,讓人好奇,讓人記住,從而吸引客流。如今的很多小店,尤其是“網(wǎng)紅”店,都采用這個套路,很可能是受到了一些新聞標題黨的影響——在網(wǎng)絡(luò)上,一些自媒體為了營銷和吸睛,動輒起一些或驚悚或打色情擦邊球的標題來賺流量。
“大開沙界”的店名套路,用在別的絕大部分地區(qū),讓人聯(lián)想的程度都是有限的。但是用在近在咫尺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邊上,就是非常不合適的。這種不適,輕點來說,是選址不當,店名和周邊氛圍起了沖突;往重里說,就是缺乏對死難者的尊重,對歷史的敬畏。
即便跳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個特殊地點、國家公祭日這個特殊氛圍來分析,“大開沙界”的字面寓意,不論商家如何正向解釋,都不可能不引發(fā)人們對暴力的聯(lián)想。而其所產(chǎn)生的社會負面效應(yīng),顯然應(yīng)該在商家起名時、工商部門審批時,放在考量之列。
文字可以玩游戲,抖機靈。但玩錯了地方,玩過了頭,游戲也會成為調(diào)戲,機靈也會成為蠢舉?!按箝_沙界”這樣的店名,取名的商家、審批的部門,倘若多個心眼,多用價值觀丈量與掂量,就不會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附近傷到人們的感情。
——摘自《新京報》
點評
文章一開始便指出,由于商家擁有“大開沙界”這一商標的合法使用權(quán),所以在被投訴之后自然會覺得“無辜”,這也代表了一部分覺得商家沒錯的網(wǎng)友的觀點。但作者隨后筆鋒一轉(zhuǎn),表明民眾對這個名字表示反感,也并非無理取鬧,而是在情理之中。接著便詳細分析,商家起名的時候就是想利用諧音來抖機靈、吸引顧客,那么這個詞所能帶給人的豐富聯(lián)想,必定在其考慮范圍之內(nèi),肯定是其故意為之。既然如此,商家也好,工商管理部門也罷,都該意識到,這個名字跟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氛圍是強烈沖突的,稍微有點正常價值觀的商家,都不應(yīng)該把店面開在那個地方。文章條分縷析,層層反駁,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