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完肖
何謂“真問題情境”,可謂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它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之一:首先,它是基于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喜歡老師,愛上語文課;其次,它應是基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有價值的問題;第三,它應是基于教師的精心備課與教學設計。近年來,筆者努力打造真問題情境下的高效課堂,堅持每學期都上一堂研討課(或觀摩課)。雖有兩屆高三教學經(jīng)驗,面對“00后”的學生,老師的所謂“舊課”、學生卻是“新課”,上什么,怎么上,如何在真問題情境中展開教與學,需要做一番考量。
一、教師真研修
近年來,越來越多教師走在研修的路上,各種研修活動如火如荼。問題是,轟轟烈烈的研修路上,老師們真的研修了嗎?拿著舊課本走上講臺是一堂課,運用“班班通”平臺“原封不動”地播放教學課件也是一堂課。有些課堂是教師想當然預設的,有些“問題”是教師想當然提出的。教師的真研修應聚焦課堂教學,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教材編排、單元設計、課時目標等多層面精心備課、上課,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學習,由一課文而知一類文。下面就以一堂公開課——《將進酒》為例略加分析。
課堂上,師生的吟詠聲情并茂,情感變化的概括(悲——歡——狂放—憤懣——激越)準確到位。不過,精彩紛呈的一堂課下來,聽課者總覺得不夠味或者哪里不對勁。福建教育學院特級教師應永恒作了精彩點評:“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這堂課教師范讀,學生個讀,全班齊讀,“聲”是可聞的,“氣”卻未必有。李白的詩是非常大氣的。顯然,何謂“氣”、如何“求氣”是落實單元教學目標的真問題,可惜課堂教學很少關注到。“因聲求氣”是指通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jié)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本課須引導學生從詞句人手,把握文章的“氣”,體會詩人的精神氣質。一堂好課不單看老師傳授了多少知識,還應關注學生在真問題情境中獲得了什么,生成了什么,發(fā)展了什么。一句話,沒有教師真研修的課堂教學“問題”,很可能是偽問題。
二、課堂真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觀察、激勵和引導。真參與既要關注學生參與的廣度,又要關注學生參與的深度。下面,以筆者的一堂市級公開課——《小狗包弟》加以說明。《小狗包弟》中蘊含著作者深深的懺悔、歉疚、自責之情,理解分析作者復雜的情感理應是教學這篇散文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怎樣理解這種情感是教學的關鍵。有些老師采用的是“結論式教學”方式,即教學給出結論,讓學生從文本找出答案來印證這個結論。筆者不是這樣,而是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以關鍵詞為切入口,如“包袱”“解剖”“羞恥”“瞧不起”“不能原諒”“終于”“也”等重點詞語,讓學生反復品味。這樣做,不是單純的分析概括,而是以品味語言為基礎的,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在品味學習的過程中,有學生的感情朗讀,有學生的圈點批注,有學生情感交流,有學生的思想碰撞……多數(shù)學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到學習當中來,作者高尚的人格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感染著學生。
三、探究真習慣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板塊。閱讀方面,應注重閱讀的深度與廣度。深度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圈點批注進行批判性地閱讀,也可以通過寫讀后感進行感悟式閱讀,對閱讀文本有自己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廣度方面,尤其是高一高二基礎年級,應鼓勵學生多與古今中外名著經(jīng)典交朋友,經(jīng)常到圖書館、閱覽室做做客。如果您的學生熱愛生活,癡愛讀書,那么他們的語文成績是差不到哪里去的。比如,有不少學生怕寫作文。為什么呢?沒有素材,沒有思路,沒有亮點……如果習作之前,能教給積累素材的方法、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列提綱的幾個步驟,等等,而且學生也能堅持去做,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從高一起始年級,教師就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整體構思的習慣;這樣,學生寫作文時就不至于像擠牙膏那樣艱澀,不像“腳踩西瓜皮”那樣隨意。筆者最近在高二年上了一堂材料作文“職業(yè)打假”的習作講評課,學生爭先恐后地上臺發(fā)言,圍繞著如何準確審題立意、如何列提綱作了充分地展示與發(fā)言。盡管學生習作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們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了,整體構思的習慣正在養(yǎng)成之中。
四、學生真成長
課堂上,授課者總能依據(jù)教學設計,教師讓出足夠的時空,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平臺。高中學生大多不愛發(fā)言。筆者堅持把講臺變成學生的“講壇”,學生能講的,讓學生去講;學生不會的,讓學生互幫。在某種意義上,課堂教學就是對話,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機交融?!俄椨鹬馈窞楣盼拿?,其中“霸王別姬”一節(jié),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刻畫項羽的形象?!督處熃虒W用書》確定的單元教學目標之一是“教學中既要把握不同類型散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特性,又要了解塑造藝術形象的手段。”筆者執(zhí)教這一節(jié)時,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虞姬,設身處地地想想,你會吟出一首什么樣的詩與項王的《垓下歌》唱和?請結合文章內容,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币宦牭健白髟姟?,同學們都愣住了。筆者也不為難學生,讓他們課外去練練筆,意圖是落實單元教學目標,進一步感受項羽末路英雄的形象,學習側面烘托的寫法。兩天后,學生真的把“詩”作出來了。學生在“作詩”的過程中,有了進一步的閱讀和思考;課堂展示與交流,學生眼、耳、腦、筆、口并用,提升了語言運用與思維能力。所謂“教無定法”,搞個有意義的辯論賽,來場主題閱讀交流會,編本學生優(yōu)秀習作選,開展民歌民俗采風活動,等等,尤其是基礎年段,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在語文的大世界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