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軍
摘要:縱觀近幾年來婁底市中考歷史試題 ,不難發(fā)現(xiàn)其對學生能力考查的偏愛,今年特別加大了對學生歷史材料(包括圖片)分析能力的考查。那要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呢?教學界對這一問題展開了大討論,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中學歷史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關鍵。歷史分析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中學生歷史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歷史教學的明確目標,也是近年來歷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歷史表達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最終表現(xiàn),與歷史分析能力同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支柱。歷史分析和表達能力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本文力求將歷史教育學方面的理論與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相結合,對當前歷史教學中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進行分析,推動歷史教學改革,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歷史分析能力;歷史表達能力;培養(yǎng)原則
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有許多不近人意的地方。大多數學生普遍對歷史學習存在著觀念和方法上的很大誤解:認為學習歷史就是死記硬背;就是備考應試。而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特別是歷史分析的方法,不會主動地、有效地進行學習、進行嘗試,缺少遷移能力。只要碰到全新的問題,就會感到力不從心。
如果說學生對歷史的分析能力讓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上止步不前,那歷史表達能力同樣是學好歷史學科的關鍵。歷史表達與其他學科的表達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如果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專門研究表達問題,就不能突出歷史學科表達的特點。歷史表達有其專業(yè)術語,還有文章題材、語言運用等方面的要求。術語是定義明確的專業(yè)名詞,是專業(yè)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單元。
而歷史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更屬于中學歷史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試卷中可以看出:第一,不會使用術語。許多中學生沒有真正樹立使用學科術語的意識,也不知道歷史學術的特點.其表達能力也難以提高。第二,不能體現(xiàn)“史論結合”的原則,表達的層次性和邏輯性較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是簡單地堆砌材料,有一部分學生詞不達意。還有相當多的學生在表達中存在著“一段到底”甚至“一句到底”的現(xiàn)象,沒有劃分段落,沒有正確的標點符號,想到那答到那,讓人看了,感覺是一頭霧水。
所以對中學生來講,如果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沒有有意識地進行歷史分析和表達能力的訓練,只是根據老師的講述進行模仿,必然不能夠順利地進行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和遷移。學生如果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就很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提高學習效率。只有探索出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培養(yǎng)和訓練,才能切實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當前影響初中生歷史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對歷史學科的態(tài)度
歷史分析具有科學、嚴謹、周密的特性,并且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事實,運用正確的歷史觀和方法論,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甚至是創(chuàng)新思維,對許許多多的史概念進行加工處理。但我們的老師與學生都視教材為“圣經”,80%的學生認為只要記住了書本上的知識就可以學好歷史學科的基礎了。而這一態(tài)度也來源于我們的任課教師。
二、當前的教育體制
在應試教育條件下,歷史學科在中學的地位不高,被稱之為“副課”,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習,導致教學效率低下。這一局面的改變,牽扯到考試制度、教育體制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解決。在現(xiàn)有的體制下,學校的評價體系又直接關系到歷史學科的地位和學生的重視程度。如果能夠建立一個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特別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評價體系,歷史學科的地位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師生因素
當我們感到一些體制性的因素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時,作為歷史教師,應該從自己能力的范圍出發(fā),主要從自己的教學方面進行認真的反思:我們自身是否掌握了科學的、系統(tǒng)的、有效的歷史分析和表達的方法?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是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是否給學生傳授了科學的思維和表達的方法?我們是否對學生進行了科學有效、系統(tǒng)的訓練?
我們是否對學生分析和表達能力發(fā)展水平進行了科學有效的檢測和評估?通過反思,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年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對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明確的意識。他能處于熟悉教材、適應教學的階段。有一部分教師經過實踐和探索,已經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優(yōu)化狀態(tài)是: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在學生傳授學科系統(tǒng)的能力培養(yǎng)方法的同時,能夠設計系統(tǒng)的、科學的訓練工具,進科學的測評,并通過及時的反思,探索出適合教師和學生實際的、富有個性的能力養(yǎng)方法體系。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影響著中學生分析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除了家庭、教師的熏陶以外,更主要是學生自身的生活閱歷、發(fā)展需要等。是否認識到了歷史學習的重要性.是否掌握了一些符合自身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由于受經驗和閱歷的影響,學生對許多歷史現(xiàn)象和過程的理解不夠到位,對有些比抽象的歷史概念或名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比如:資產階級民主派、自由派;王朝戰(zhàn)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民主政體等等。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比較狹窄,不夠全面、深刻,得出的有些結論不夠準確。特別是學生的概括能力,更是受到所掌握名詞術語有限的制約。知識經驗的缺乏導致遷移能力有限,面對新的問題,或者生搬硬套去的方法,或者無所適從。部分學生對歷史文體的認識不夠清楚,對史論結合的尺度把握不準,學生有時將歷論文寫成散文,或者只講將其寫成單純的議論文。有時只堆砌史實,沒有自己的觀結論;有時,只空發(fā)議論,沒有史實依據。有的學生不會使用歷史學科語言,用大白話來取代許多嚴謹的歷史詞匯,讓人看了啼笑皆非.還有部分學生,在過程中將問答題用表格、圖示的辦法進行解答。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因素也影響著思維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