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山山
作家楊照所理解的“養(yǎng)兒防老”——“年輕人回過頭來保護父母,讓他們不至于被時間侵蝕、遺忘或遺失了自我,這才是‘養(yǎng)兒防老”。
一轉眼,就到90后也開始焦慮父母養(yǎng)老問題的時候了,更不用說既要給父母養(yǎng)老,也開始考慮自己如何養(yǎng)老的70后、80后了。
最大的90后已經(jīng)27歲,他們的父母也已到50多或者60多的年紀,在他們已經(jīng)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421”(三代同堂)、“2421”甚至“4421”(四代同堂)家庭結構中,養(yǎng)老是個大問題。
這也是《奇葩說》節(jié)目在討論該不該送父母去養(yǎng)老院時,在場的人“哭得像鬼一樣”(主持人馬東語)、屏幕前的觀眾也“哭得像鬼一樣”的原因。因為戳心的點實在太多了。
比如黃執(zhí)中說,我們不太善于和父母溝通,父母也不善于跟子女溝通。大家沒有說真話的習慣,都在客套,跟父母也在客套。
馬薇薇說:“我做兒女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兒女;我做父母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絕不在做兒女的時候,期待父母為我做什么。”
張泉靈引述了一個數(shù)據(jù):到2030年,我國將有9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屆時,2億多老人將孤獨終老。
問題就在于,只要你為人子女,只要你愛自己的父母,就會不由自主地反思:身為子女,我夠格嗎?
子女的問題,其實是父母的問題
在《致女兒書》中,王朔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后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后來,一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
這就是以王朔為代表的那一代人對父母的看法和感情。
王朔對父親的第一印象是怕——他和哥哥從一歲半開始住保育院,兩個星期或一個月回一次家,直到10歲出保育院。回了家,王朔還是和哥哥兩個人過日子,脖子上掛著鑰匙吃食堂,幾乎見不到父母。他父親也幾乎不流露父愛,偶爾表達父愛的方式,就是下班吃完晚飯后到保育院的窗外看兒子們。有一次他看到阿姨不給王朔飯吃,沖進去大鬧了一場。
王朔對母親的感情更復雜。在《致女兒書》里,他寫到有一次和母親爭吵,他問母親:“你對我好過嗎?我最需要人對我好的時候,你在哪兒?”母親冷靜地說:“你在保育院?!蓖跛泛鼙瘧?,說:“父母跟老師一樣,那要父母干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信任母親,更沒有提到愛——那是母親理解范圍之外的事,“她只認對錯,按她的標準,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2007年,王朔帶著時年79歲的母親上《心理訪談》節(jié)目,在節(jié)目上,他再次問了母親這個問題:“媽,你愛我嗎?”這次他母親的回答是:“當然愛你啦?!蓖跛纷穯枺骸叭绻F(xiàn)在我是通緝犯、強奸犯、反革命分子,那你還愛我嗎?”他母親頓時啞然。節(jié)目嘉賓李子勛對王朔的母親說道:“他其實是想問您,您對兒子的愛是無償?shù)膯幔俊备改笡]有安全感,便會下意識地把自己的恐懼傳遞到孩子身上,家庭關系都已經(jīng)破裂了,大家卻還在演。到王朔自己成為父親,有了女兒后,他不愿意復制父母對他的冷漠,對女兒熱情得過分?!爸滥阈r候我為什么愛抱你、愛親你,老是親得你一臉口水?我怕你得皮膚饑渴癥,得這病長大后的表現(xiàn)是冷漠和害羞,怕和別人親密接觸”。
殘酷的親子關系
正如蔣方舟所說,“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很殘酷”。50后、60后的問題是缺愛,父母多半冷漠或矜持,不善于表達愛意;而到了70后、80后那里,問題卻可能是溺愛,父母滿溢的愛令人窒息。
作家綠妖的短篇小說《少女哪吒》就描述了一個“希望自己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誰的情也不欠”的少女形象。少女王曉冰有個單親母親,表面看上去是個理想的母親——“像電視劇里的媽媽一樣文明,從不大聲呼喝”,然而,王曉冰并不愿意自己成為母親唯一的生活目標:她母親永遠在窺視她,想知道她在想什么,連洗澡都不放過,一定要給她搓背。
王曉冰后來上了衛(wèi)校,母親為了給她找工作,花了上萬元錢。王曉冰偷偷參加自考,考上醫(yī)大,沒有選擇母親鋪好的路。她母親氣得把她軟禁起來,叫了三個舅舅來一起批斗她。她母親不明白,女兒為什么一定要離開自己,如此無情,像對待一個仇人。后來王曉冰一直在逃,“她像哪吒,剔骨還母,徹徹底底自己把自己生育了一回”。
故事的尾聲,王曉冰的好友李小路回鄉(xiāng)時偶遇曉冰媽,被叫去做客。曉冰媽展示她給女兒備的嫁妝:“你看,這個紅色,現(xiàn)在找不到這么正的紅了,是給她結婚用的被罩……我連小孩一歲到三歲穿的衣裳、肚兜、棉襖,還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么都是現(xiàn)成的,什么都不用她操心?!笨吹竭@一幕,大多數(shù)人會心頭一涼,頭皮發(fā)麻。
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告訴父母自己在想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像黃執(zhí)中在節(jié)目中說的,在東方人的親子關系中,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很好地溝通。一談到親情,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沒法理智對待。雙方都有顧忌,都覺得需要為彼此考慮。雙方都是真心,但結果卻是兩顆真心永遠走不到一起。
新時期的“養(yǎng)兒防老”
有心理專家說,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習慣了一種基于孝順和等級制度的相處模式,可是這種模式放在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里已經(jīng)不再適用。年輕一代更適應現(xiàn)代社會,在和父母的關系上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就像作家楊照所理解的“養(yǎng)兒防老”——“年輕人回過頭來保護父母,讓他們不至于被時間侵蝕、遺忘或遺失了自我,這才是‘養(yǎng)兒防老”。以前,是父母牽著兒女的手,教他們學會走路、教他們做人的道理;現(xiàn)在,父母變老、變?nèi)趿?,對新的時代變化表現(xiàn)出恐懼和不知所措(這會導致他們變得固執(zhí)),就輪到子女牽著他們的手,幫助他們適應新的變化。
比如,父母對子女催婚、催生,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來自朋友圈的壓力。身為子女,會覺得這有什么好擔心的。但讓父母放棄交往了一輩子的朋友圈,這不現(xiàn)實,被孤立的滋味我們都懂。所以,不如行使“圍魏救趙”策略,幫助父母發(fā)展新的朋友圈,比如同為子女婚姻大事焦慮的其他人,讓他們找到同道中人。
再比如,父母沉迷于廣場舞怎么辦?這是一個關于自我價值和生活目標實現(xiàn)的問題,他們需要在廣場舞上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那么,我們就要幫助他們開拓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機會和方法——參加一個老人交響樂團怎么樣?201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老人交響樂團》中,那些最初把《威風堂堂進行曲》演奏得慘不忍睹的老人,卻有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到音樂廳堂堂正正地演奏一回。打動觀眾的,正是他們那種不服老、不認輸?shù)木瘛?/p>
身為子女,以上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每個人永遠都不會有機會遺憾地說:“為人子女,我很抱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