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一、 示范目的
驗證“15%丙硫唑.戊唑醇SC”在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田間藥效,提供觀摩現場,并為該產品的大力推廣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二、 示范地點設置
示范地點設在光山縣馬畈鎮(zhèn)汪鄉(xiāng)村,小麥赤霉病歷年發(fā)病嚴重,供試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2016年11月上旬播種,示范地點的栽培條件一致。
示范對象:小麥赤霉病。
三、 示范設計
1.示范試驗藥劑
15%丙硫唑·戊唑醇懸浮劑(由貴州道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其中丙硫唑含量5%,戊唑醇含量10%。劑型:懸浮劑)。
45%戊唑醇·咪鮮胺可濕性粉劑(由江蘇鹽城雙寧農藥有限公司生產,其中戊唑醇含量15%,咪鮮胺含量30%。劑型:可濕性粉劑)。
25%氰烯菌酯懸浮劑(由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劑型:懸浮劑)。
清水空白對照
2.示范小區(qū)及藥劑使用劑量安排
15%丙硫唑·戊唑醇sc 60ml/畝,15%丙硫唑·戊唑醇sc 80ml/畝,15%丙硫唑·戊唑醇sc 100ml/畝,25%氰烯菌酯sc 100ml/畝,45%咪鮮胺·戊唑醇sc 100克/畝,空白對照6個處理,不設重復,每個處理面積5畝(其中空白對照面積為0.5畝),小區(qū)處理采用隨機排列。
3.施藥方法
(1) 使用方法。施藥方式:采用電動噴霧器施藥。為保證藥液均勻,每畝用藥液量為45kg均勻噴霧。
(2) 施藥時間和次數。共用藥兩次,于4月21日小麥揚花初期(田塊5%左右揚花)第1次用藥,4月27日隔6天第二次用藥。兩次施藥當天及次日均為晴天。
四、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1.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1)調查方法。每處理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穗,各點單獨記錄,取平均數,以枯穗面積占整穗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記錄各級病穗數和總穗數。
分級方法:
0級:全穗無病
1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1/4以下。
2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1/4—1/2。
3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1/2—3/4。
4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3/4以上。
(2)調查時間和次數。在施藥后15天進行預防效果調查,即5月12日下午調查藥效。
(3)藥效的計算方式
∑(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
病指=——————————————————×100
調查總葉數×4
空白對照區(qū)病指-藥劑處理區(qū)病指
防治效果(%)=————————————————×100
空白對照區(qū)藥后病指
2.對作物的其他影響
觀察作物是否有藥害產生,如有藥害要記錄藥害的程度;同時記錄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如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3.小麥產品和質量調查
5月24每個小區(qū)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取樣1平方米,共取樣5平方米實測產量。
五、結果與分析
1.小麥赤霉病預防效果調查結果。在施藥后15天進行預防效果調查,即5月12日下午調查藥效。調查詳細數據見表1。施藥后15天調查預防效果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15%丙硫唑.戊唑醇sc(60ml/畝)處理防效為74.66%,15%丙硫唑.戊唑醇sc(80ml/畝)處理防效為77.4%,15%丙硫唑.戊唑醇sc(100ml/畝)處理防效為81.51%,25%氰烯菌酯sc(100ml/畝)處理防效為79.45%,45%咪鮮胺.戊唑醇sc(100克/畝)處理防效為73.97%。均防效顯著。防效由高到低依次是:15%丙硫唑.戊唑醇sc(100ml/畝),25%氰烯菌酯sc(100ml/畝),15%丙硫唑.戊唑醇sc(80ml/畝),15%丙硫唑.戊唑醇sc(60ml/畝),45%咪鮮胺.戊唑醇sc(100克/畝)。
2.產量測定。測產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供試藥劑15%丙硫唑.戊唑醇sc(60ml/畝)處理增產率為20.94%,15%丙硫唑.戊唑醇sc(80ml/畝)處理增產率為23.02%,15%丙硫唑.戊唑醇sc(100ml/畝)處理增產率為27.81%,25%氰烯菌酯sc(100ml/畝)處理增產率為38.59%,均增產極顯著。45%咪鮮胺.戊唑醇sc(100克/畝)處理增產率為12.01%,增產顯著。
藥劑處理區(qū)產量-空白對照區(qū)產量
增產率(%)=————————————————×100
空白對照區(qū)產量
3.對作物的其他影響。三種藥劑的五個處理對供試小麥均無藥害。
六、 結論與討論
從今年示范試驗結果可以看出,15%丙硫唑.戊唑醇sc(100ml/畝)和25%氰烯菌酯sc100ml/畝在小麥始花期噴藥兩次,對小麥赤霉病都有顯著的防治效果,且增產明顯,值得進一步試驗和示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