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大都市的居民都很少停下來思考城市生活的復雜性,或者是那些日日夜夜使城市維持正常運轉的系統(tǒng)有多復雜。
“北京的深夜默許著誕生與死亡的交替出現、秩序與混亂的共同存在,全城超過40萬個的攝像頭是相當可靠的見證者。除此之外,分布在這座城市9164萬平方米面積和6258公里道路上的夜班巡警、公路交警和小區(qū)片警,也在默默守護著這座城市?!?/p>
這是一篇名叫《北京零點后》的報道里的一段話。2013年春節(jié)前,時為《人物》雜志實習生的王天挺完成了寫作。它以密集的數據及大跨度轉換的場景,描摹了深夜的北京運行的狀態(tài)。多年之后的今天,仍被許多人提起。
全世界數億人居住在倫敦、圣保羅、上海、紐約這些超級城市中,每日去這些城市工作的人也多達數億。城市中,街道上的車輛川流不息,碼頭間吞吐著成千上萬噸貨物。而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有百萬加侖的凈水流經管道,同時又有百萬加侖的廢水被靜靜排出。同時,住宅和商業(yè)樓消耗著大量電力,百萬千兆的數據在通信線路中涌流。
任何一個大都市的居民都很少停下來思考城市生活的復雜性,或者是那些日日夜夜使城市維持正常運轉的系統(tǒng)有多復雜。他們早上起床后打開水龍頭、開燈、上廁所或者吃根香蕉,卻不知道為了維持這些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接下來的事情看似也很簡單:人們扔垃圾、過街、坐地鐵,但就連最普通的家務,都必須靠覆蓋廣泛、結構復雜,而且常常被人忽略的基礎設施網絡來支撐。
在美國作家凱特·阿歇爾看來,城市生活大抵如此,而紐約對基礎設施依賴程度最高。紐約是一座垂直又水平的城市,其中電力最重要:沒有了電,載客量最大的設施——地鐵和電梯就無法正常運轉。作為貿易之都,運載著成千上萬噸貨物的火車、貨車、船只、飛機每天往返于港口與碼頭之間。作為世界城市人口最密集的地區(qū)之一,紐約對公共運輸服務、統(tǒng)一輸水系統(tǒng)、市內發(fā)電系統(tǒng)、世界上最大的中央蒸汽系統(tǒng)的依賴程度之高,讓其他城市難以比肩。
維持紐約正常運轉的基礎設施覆蓋極廣、責任重大,因此成為研究城市運轉的最佳樣本。紐約基礎服務完善,擁有下水道、發(fā)電廠、電信設備、供水系統(tǒng)、公路網絡、鐵路網絡、海運系統(tǒng)——它們層層重疊,形成了或許是地球上最密集的基礎設施群。研究維持紐約高速運轉的設施系統(tǒng),能讓我們深入了解二十一世紀初的城市生活有趣而復雜的一面。
本書探討了紐約城市基礎設施中五個最有趣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的方面:客運、貨運、能源、通信、衛(wèi)生。就像維持人體運轉的基本系統(tǒng)一樣,每一個系統(tǒng)都對城市的運轉至關重要。本書每章講述一個系統(tǒng),既是一個整體,也分小節(jié)強調了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城市是任何復雜系統(tǒng)的隱喻,紐約就是相當好的樣本?!钡拇_如此。
從當前情況看,世界經濟可能已經從大衰退中恢復過來了,但經濟學并沒有。作為世界金融風險管理的先鋒之一,本書作者布克斯塔伯提出:為什么人類社會和世界激烈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標準經濟學模型及其背后的理論對解決當前的金融危機毫無用處,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經濟模型來替代它。目前還沒有,至少在我們過去二百多年所使用的經濟模型版本中并沒有。
通過探討20世紀經濟學的歷史性失敗,作者提供了一個前瞻性的、新穎的、宏觀的視角,以及一個更加切合實際的、更加人性的經濟分析框架,來幫助防止金融系統(tǒng)再次崩潰。
當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必須供養(yǎng)眾多的老年人時,將會是怎樣的景象?國家需要數百萬名年輕工人,但在國內求之不得時,該如何處理?
本書作者走訪美國、日本、西班牙與中國的若干城市,采訪了上百名企業(yè)員工、雇主、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醫(yī)療專業(yè)人員、普通家庭成員,通過一個個生動而詳實的故事,呈現出世界范圍內老齡化社會的面貌與未來,涉及的話題包括工資收入、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隔代養(yǎng)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齡化令人震驚而彼此連鎖的影響,也解釋了國家前景、文化與人際關系、代際關系因老齡化而發(fā)生的變化,勾勒出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未來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