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語言學的日漸發(fā)展,作為一門實證學科,得到越來越多的語言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由于文化、文字等差異,東西方語言學的發(fā)展史截然不同。本文從簡述西方語言史和我國語言史的方向出發(fā),簡單闡釋了不同時期,語言學研究方法的不同。
關鍵詞:語言學;語言史;語言學發(fā)展;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李湘(1988.6-),女,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哈爾濱市南崗區(qū)黑龍江大學亞非語言文學專業(yè)2017級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2
1.前言
語言是人特有的天然財富,是構成生命和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的生活一時一刻也離不開語言。語言不是單純的說話,它是一個宏觀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人類不滿足于語言僅僅作為一種溝通工具而對它知之甚少。越來越多的哲學家、語言學家開始重視語言的研究,直到一門真正的實證學科的建立。不同的時代,語言史上相應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流派和研究方法。
2.語言學的發(fā)展史
語言學史,顧名思義就是研究語言的歷史。它內容豐富,有較為詳盡的資料記載。歸總起來,大致可分為四個發(fā)展時期,分別是:傳統(tǒng)語言學時期、歷史比較語言學時期、現(xiàn)代語言學時期和當代語言學時期。
最早的傳統(tǒng)語言學時期,又可分為古希臘語言學時期和古羅馬語言學時期。據(jù)資料記載,西方的語言學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8—348年)、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等從詞源學、語音學、語法學三個方面著手,逐漸展開了對語言學的研究。其中尤為在語法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日后的語言研究、語言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古羅馬語言學時期,隨著瓦羅(公元前116—27年)、昆提利安(公元35—95年)、多納圖斯(約公元四世紀)和普里斯基安(約公元五世紀)等多位學者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語言學的研究和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借用了希臘學者的語法體系來分析拉丁語法并傳播這一語法模式,至17世紀初期,幾乎所有歐洲語言都有了自己的語法體系。
19世紀開始,語言學家大多采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語言。19世紀末,語言學家們突破歷史比較的方法,經(jīng)歷了巨大的轉折期,開創(chuàng)了新的研究領域。20世紀初,享有“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之稱的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1857-1913年)提出了普通語言學理論,使語言學真正成為一門系統(tǒng)的實證學科。后來涌現(xiàn)出的各種學說和流派都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和展開的。索緒爾理論的誕生使結構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等學派都深受影響。不僅如此,現(xiàn)代人類學、文學、哲學等多個領域也受到它的深刻影響。
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1928年- )開創(chuàng)了新的學派——轉換生成派,他提出的轉換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語言學史上最偉大的貢獻。至1957年他的專著《句法結構》出版,標志著這種學說正式誕生。
而由于與西方的語言學在研究對象、語言特點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差異,我國古代的語言學發(fā)展有著自己的歷史進程。秦漢起,我國古代的語言學家以漢語漢字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漢語漢字的客觀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訓詁學、文字學和音韻學。待西方的語言體系理論流入我國,我國語言學家們融會貫通、理論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立了屬于自己的學科門派,大大推動、發(fā)展了語言學流派,并與其他學科交叉發(fā)展,更加促進了語言學的發(fā)展。
3.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古希臘時期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語言學家,語言學是被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的。這一時期的研究多以辯論為主,缺少科學性。19世紀,受哲學,生物學和人類學的影響,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逐步“科學化,非宗教化和理性化”[1]。不再是傳統(tǒng)語言學時期那樣通過辯論的方法研究語言學,這一時期的語言學家們將各種語言放在一起,通過比較它們之間語音、語法的不同,辯證的研究語言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平面的通過將詞分類等簡單的方法來研究語言學,而是系統(tǒng)的、具體的、有結構式的、立體的進行研究。探明了印歐語言間的親屬關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演變規(guī)律。
雖然19世紀主導的通過歷史比較的方法來研究語言使語言學有著明顯的進步,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發(fā)現(xiàn)這種研究方法的重大缺陷,主張廢除并提出了普通語言學理論,標志著語言學的發(fā)展成功邁入現(xiàn)代語言學時期。
他出版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揭示了語言的內在結構性?!岸@種結構語言學后來依次發(fā)展為三個學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2]。其中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布龍菲爾德提出的著名的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簡稱IC法,直到現(xiàn)在仍然應用于語言學概論的分析中。
1957年《句法結構》的出版,標志著喬姆斯基轉換生成學說的正式誕生。他從假設出發(fā),進行推演從而得到結論。他將句法關系看成句子生成的核心,認為以句法關系為基礎可以無限生成新句子,且這些句子都是合格句子。他“通過研究人類語言為人腦的特定結構建立一個解釋性的理論模型”[3]。像數(shù)學公式一樣,逐步推導出句子來。經(jīng)過先后幾年研究,喬姆斯基又發(fā)現(xiàn)這一理論的矛盾性,轉換生產法的這種理論模型,忽略了現(xiàn)實問題,成為紙上談兵的空理論。隨后又提出語言的“簡約性”,通過先比較再歸納的方法,使語言的研究更加科學化。
由于史料詳盡,我國古代語言學的發(fā)展有目共睹,成績十分斐然。我國古代又將語言學稱為“小學”,主要研究內容有訓詁學、文字學和音韻學。在我國語言學史上,最先出現(xiàn)的是研究詞匯的訓詁學,這與當時我國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關。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書同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先后實行的一系列新政,導致當時的學者們開始廣泛地研究起經(jīng)學。對經(jīng)學的推崇,至漢代,連上書都要使用經(jīng)文。我國第一部語言學專著《爾雅》就是因為經(jīng)學的興盛而誕生的。
兩漢時期,揚雄花費27年時間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記載各地方言的著作《方言》,他科學地記載各地方言、古今語之間的關系,傳世價值之高,世所罕見。另有許慎的著作《說文解字》,這是第一部系統(tǒng)解說語言文字的專著,至今仍然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我國古代語言學至漢末魏晉時代,受梵文影響,語言學家開始研究漢語的聲、韻、調系統(tǒng)。此時,誕生了音韻學。也標志著中國古代語言學的誕生。
4.結語
不同的學者對語言的研究方法不同,理論也不同。縱觀語言學史,不同時期的大背景下,產生了不同的語言流派和方法理論,這是必然的。即便時代相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導致了語言研究結果的不同。每一理論在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下都是成立的,只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在前一基礎上,又不斷產生新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新的理論流派。語言學的發(fā)展離不開每一階段。想要徹底、正確、客觀的研究語言學史應該熟悉每一個語言的發(fā)展時期,掌握熟知每一時期語言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33.
[2]張碩.從結構主義到轉換生成語法[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4,19(4):604-607.
[3]桂詩春,寧春巖.語言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