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里克歷來被人稱為“希臘的龐貝”。公元前4世紀,這個位于科林西斯灣畔的大港是希臘最重要的一座城市。每天,來自各地的商人和朝覲者匯集在這里。波塞冬神廟(海神廟)里的青銅海神塑像是他們膜拜的對象。波塞冬神掌管大海,也主宰大地,既是市民心目中的庇護神,又是造成市民災難的惡魔。
希臘歷史學家保薩尼亞斯認為,赫里克市民就是被其庇護神——波塞冬懲罰。因為市民曾經喊來官兵,“強制將一些躲在神廟里的人”處死。于是大地搖晃起來,手持三叉戟的波塞冬神為這些遭受欺辱的人報復了赫里克的市民。
保薩尼亞斯說,公元前373年冬季的一天,赫里克突然發(fā)生了毀滅性的大地震,它摧毀了城市里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建筑物,連地基也被拔掉。來不及跑出房屋的居民被廢墟埋藏,而那些從房屋跑出的居民頃刻之間被涌入城市的巨浪沖走?!鞍殡S著地震,海面升高,海水沖刷了赫里克和它的市民”。停泊在港口的10條來自斯巴達的戰(zhàn)船也未能幸免。位于海灣對岸的城市德爾菲也一樣遭到嚴重的破壞。
市民沒料到,他們在這災難日的前夜躺下睡覺,之后就再也醒不過來了。第二天,那些想進城的商人和朝拜者,已經找不到這座城市了。一夜之間,赫里克就像蒸發(fā)了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那里的地底下,躺著時代的“膠囊”,封存著整座希臘人拋棄的城市,而當時他們正處在黃金時代。
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說,地震之后,人們還可以看到這座水下之城——被淹沒的赫里克。巨大的波塞冬神像同時沉入海底,他又重返家園了。在那里,他重操舊業(yè),隨心所欲地擺弄人民。套到他的漁網往往都被他搞亂或撕破。
甚至到了公元1至2世紀,仍可以看到安息在水底下的赫里克。地震發(fā)生后的第5年,保薩尼亞斯寫道:“赫里克被摧毀,但是并不像原先認為的那樣,城市已經被海水腐蝕得面目全非了。”又經過幾個世紀,它才銷聲匿跡,完全隱藏起來,未給我們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無疑,赫里克的悲劇給后人,比如柏拉圖,留下了一個最為沉痛的印記。一些歷史學家推斷,傳說中的大西洲就是柏拉圖根據不久前消亡的赫里克而編寫的。
在A.E.泰勒于1928年撰寫的《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注釋》中,他清楚地指出,赫里克突發(fā)的災難必然會刺激哲學家柏拉圖撰寫這一故事。弗盧吉塞爾寫于19世紀30年代的《柏拉圖的神話》中也持此觀點,認為柏拉圖的兩篇對話——《克利蒂亞斯篇》和《蒂邁歐篇》所提到的大西洲,就是赫里克。
這是一場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難,一場由桑托林島(即現在的錫拉島)火山噴發(fā)引起的海嘯造成的自然災害。在后來的1000多年里,這個曾讓大地震動的波塞冬神再沒有給人們帶來麻煩。
“毀滅赫里克的災難是空前的,”美國考古學家羅別特·斯基格尼茨指出,“之前與之后,都沒有發(fā)生過這般徹底毀滅一座城市的災難?!彼耐拢辜S·索杰爾充滿想象地提出:“在那里的地底下,躺著不尋常的時代‘膠囊——封存了整座被希臘人拋棄的城市,而當時他們正處在黃金時代?!?/p>
在赫里克廢墟中,考古學家還可能找到最為稀罕的遺物。無數房屋被大量的泥漿和像火漆一樣的水底淤泥覆蓋,可能至今依然如意大利被維蘇威火山灰覆蓋的龐貝城一樣,定格了古希臘人鼎盛后期的日常生活。要知道,赫里克消亡是在伯里克利死后的半個世紀發(fā)生的,那時正是雅典經典作家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除了這里,我們還能在哪里找到更好的研究那個時期的生活景象的地方呢?就是這些人為后來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礎。
一些英國歷史學家十分有把握地指出赫里克的大體位置,認為它應該位于瀉湖——大約離對旅游區(qū)東南方7000米處,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北岸,但這一觀點一直未被認同。
1991年,由美國和希臘考古學家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利用最現代化的儀器尋找赫里克城。經過幾年的考察,確實在英國人指定的地點找到了一些古希臘的文物,但它們屬于更晚期。而從赫里克舊址僅找到幾塊碎瓦片,為青銅時代該城居民點的遺物。根據考古發(fā)現判斷,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相當高。但是,這座城市曾遭受地震的破壞。
那些企圖在早被譽為“希臘龐貝”的“時代膠囊”中提取遺物的考古學家,為何均無功而返呢?大概因為赫里克完全消亡并不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已經有2000多年。持同樣觀點的有希臘考古學家蓋奧爾基·費涅基羅斯。
不是大海帶走城市,而是城市迅速轉移到大海,被巨大的地滑帶走。如今,被淹沒的城市廢墟已被幾百萬噸淤泥埋藏。假如這一假設成立的話,對其他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來說,則是一個非??膳碌木?。
古希臘歷史學家在描述赫里克的遭遇時,僅僅根據猜想,或那些事先逃離城市幸存下來的居民的傳言,甚至另外一場災難。所有那個時代的人所講述的強烈地震,均發(fā)生在赫里克遭遇災難之前夜。拿我們非常有限的經驗比較,如2004年印尼悲劇和2011年日本悲劇的情景來看:伴隨強烈的地震,附近局部地區(qū)海面掀起巨浪,足以毀滅整個居民區(qū)。
但費涅基羅斯和他的同事蓋奧吉亞·巴巴杰奧頓認為,這一分析是錯的。他們力圖分析傳說中毀滅時的情形——赫里克像玩具一樣被拋了出去。
但是,根據地震測量記錄,在科林斯灣一帶不曾有過超過7級的地震??紤]到當時建筑的抗震水平,這樣的震級還是可以毀滅任何一座古希臘城市的,但是不足以將它“連根拔起”,再投入大海。這場地震之后,隨之而來的海浪最高也不會超過1.1米,正如希臘學者推算的那樣。費涅基羅斯斷言:“只要很少的水,就能完全淹沒城市,并不留下任何痕跡?!?/p>
在科林斯海灣的水下存在著肉眼可見的斜坡地況,這種地質易產生滑坡現象。地質學所稱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能激起更為強烈的海嘯。根據測算,就是在極端的情況下,高10米的大浪也只會涌進平整的陸地約1200米遠。但是,赫里克市中心離海岸有2千米之遙,就算是這樣可怕的沖擊,也不可能破壞整座城市的建筑。如果大浪再高一些,引起的災難涉及的也只是離科林斯海灣不遠的地方。
因此,造成赫里克災難的原因就只有一個了。費涅基羅斯指出,是城市自己投到大海的懷抱。城市的部分建筑建在沙土地上,強烈的大地震之后,處在建筑物下面的巖石地基發(fā)生斷裂,海水滲透進去,使沙土變成具有黏性的流動混合物,起到了潤滑作用。被這種混合物裹著的城市建筑朝大海的方向滑動,逐漸加快速度,最后滑入大海。
假如這一科學假設成立,對其他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來說,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警示。因為,同樣的災難還可能沒有預告地再現。要知道,發(fā)生海嘯有時還能逃離,突然發(fā)生的地滑現象可是讓人措手不及、防不勝防的!
1995年,自然給歷史學家上了一堂課,而歷史學家并沒有從中受到啟發(fā)。當時,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北部發(fā)生了6.2級的地震。伴隨著地震的是地滑——部分荒蕪的海岸滑入大海,沒有人遇難,也沒人聯想到很久以前的事——2500年前所發(fā)生的悲劇。
這是一起發(fā)生在不久前的案例,可以作為費涅基羅斯和巴巴杰奧頓的假設成立的佐證。根據他們的測算,地震爆發(fā)之后,大約15米厚的海底泥層被移動了。整個城市的底部在下面滑動,海水涌入凹地,將它變?yōu)橐粔K海洋瀉湖。
希臘考古隊堅信,消失的赫里克并不在猜測的那個地點,不在事后出現的瀉湖層,而是在遠離城市的海底。
但是,該海底區(qū)域已經被考古學家察看過,也沒有找到任何東西,用聲吶勘察也一點痕跡都沒找到。在以往1000年中,流入科林西斯灣的江河水將大量的淤泥和沙土帶到這里,覆蓋了赫里克的遺跡。不過,“希臘龐貝”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