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天許
母親對養(yǎng)雞情有獨鐘。
每到春季,村頭就會傳來“賣小雞嘍!賣小雞嘍!”的叫賣聲。賣雞苗的挑著剛孵化的小雞在村子里穿梭,忙得不亦樂乎。這時,母親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和鄰家婦女們相互招呼著走出院門,忙著去挑選自己喜歡的雞苗。
母親買的雞苗也不多,二只、四只、六只不等,有時還分批買。選好了雞苗,母親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趕,因為雞苗嫩,怕冷,需要立刻為它們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家里專門備有一個牢固的小木桶,桶頂有個結(jié)實且?guī)в小俺鰵饪住钡纳w子,母親在桶底撒了厚厚的一層爐灰,再墊上柔軟的稻草,便成了小雞的家。住進新家的幾只小不點擠成一團,傳出斷斷續(xù)續(xù)的“嘰嘰”聲。
那時候,要養(yǎng)大一只雞確實不易,沒有近一年的時間是不會下蛋的。春季的氣候乍暖還寒,小雞要健康成長著實不易。離開了溫暖的烘箱,一些絨毛不夠密的雞苗會被凍死,有的因患上消化道疾病而死去,有的還會遭受了貓、狗、鼠類等動物的侵害。出太陽了,母親就把木桶放到太陽底下曬,還常捉些板壁上的花蜘蛛給小雞吃。
雞長得半大了,母親又添了煩心的事,因為雞的食量一大,常成群結(jié)隊四處找吃的,有的掉進茅坑里淹死,有的跑到人家的菜園里啄青菜被人追打,有的把投鼠的藥一股腦兒吞下……看著雞夭折,母親都會傷心好些日子。
雞會下蛋后,母親喂得更勤了。她把青菜切細,把紅薯、土豆煮熟了,拌上谷粒和搗碎的骨頭末兒,既節(jié)省了糧食,又能讓雞多下蛋。雞會下蛋時也并非是高枕無憂的,要是遭遇可怕的雞瘟,一夜之間,一窩雞都會直了腿,帶給人的是揪心的疼痛……
養(yǎng)雞的過程中這些辛酸和不快是形影相隨的,可母親總是樂此不疲,為的是雞養(yǎng)大后帶給全家人的那份快樂。過年了,父親把公雞殺了當作謝年的祭品,接著一家人開心地美餐,母親臉上溢滿了笑容。對母親來說,最受用的還是雞蛋,拿出幾個雞蛋,就可以從村里的小店換到鹽、醬油、白糖等日用品。客人進屋了,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雞蛋茶,頓時暖透了客人的心。燒點心時,蓋上一兩個白里透黃的荷包蛋,一切風情都被占盡。
平時,自家人是很少吃雞蛋的。農(nóng)忙時節(jié),母親才為父親燙上一碗雞蛋酒,而慰勞我們小孩的,是一碗滾燙的雞蛋羹。小時候,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立夏節(jié),因為這一天有人人都吃雞蛋的習俗。那一年立夏節(jié)的早上,母親給我們兄妹每人一個煮雞蛋。晚上吃面條時,母親做了幾個荷包蛋。面條起鍋時,母親給大家的面都蓋上一個荷包蛋。
看到母親的碗里沒有荷包蛋,我著急地說:“媽,立夏節(jié)每人都要吃雞蛋的,你也吃一個吧。”
母親總是笑著說:“剛攤好我就吃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