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鹛? 范澤帥
摘 要 扶貧的六個精準是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精準識別是實現(xiàn)扶貧對象精準的前提條件,而現(xiàn)實中對于貧困對象的識別往往容易出現(xiàn)瞄準偏差,這種偏差由多方面導致,本文主要選取扶貧對象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包括社會權利意識、羞恥感、價值觀等,分析其在接受幫扶時的主觀感受,形成的如福利污名化的狀態(tài),以及對精準識別造成的心理阻礙作用,并對此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 權利意識 羞恥感 精準識別
中圖分類號:G279.27 文獻標識碼:A
“精準扶貧”成為持續(xù)年度熱議關鍵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中國的貧困人口,截止2016年底,依然有七千多萬!要想真脫貧,精準識別是關鍵。明代林希元《荒政叢言》提出“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貸”。精準扶貧的前提在于提前摸清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致貧原因等因素,進而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分類扶持,提高扶貧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精準扶貧要實現(xiàn)精準,其首要條件是做好精準識別,將目標明確才能開展后續(xù)工作。
1瞄準偏差
現(xiàn)實中表明,精準識別往往難以實現(xiàn),瞄準偏差因技術難題、政治過程、文化結果等多方面因素而存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扶貧工作者作為一方可能因自身素質低下和職業(yè)操守缺乏而影響識別效果,但是,扶貧對象作為另一方,其本身的意識形態(tài)對精準識別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據調查,扶貧對象接受幫扶的主觀心理因素和自身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貧困識別的精準性,貧困+羞恥感,非貧困+無恥感,福利污名化等使得真正貧困的人無法受益,而非貧困的人占用資源。貧困識別不精確,造成供需不匹配,精準幫扶不對應,扶貧成效低。不僅如此,這種識別錯位也會使當地村民產生反感與不滿,政府部門喪失公信力。由此可見,由于精準識別出現(xiàn)的瞄準偏差,既影響政府與人民的互動關系,又阻礙了脫貧目標與進程,而其背后的因素中,扶貧對象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2扶貧對象意識形態(tài)影響精準識別的表現(xiàn)
2.1社會權利意識缺乏
東方集體主義文化強調人們的相互依賴,而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更強調自我負責。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社會權利意識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除極端貧困者因生存需要“無從選擇”不得不接收社會救助,其他貧困者則主動放棄應享有的福利。生存權、受教育權、健康權、工作權、居住權以及資產擁有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國家必須給予保障和滿足。在低保制度出臺之前,臨時性的社會救濟措施, 從給予者角度而言,或多或少帶有恩賜與施舍的味道, 從接受者角度而言, 則帶有感恩的性質。人們很難將這種基本生存權的保障看作自己的基本權利, 貧困戶的權利意識并不很強。低保制度實施之后,受保護對象的社會權利意識雖有所改善,但也是無顯著增長。低保代表社會保障兜底范圍,實際上低保戶已經納入扶貧戶范疇,國家對最低生活水平的人予以優(yōu)惠政策,條件內的對象應該利用好權益,然而實際上還存在許多貧困戶不了解相關政策,不主動申請,因“關系戶”謀私導致的腐敗而放棄獲得保障等現(xiàn)象,這也使得在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中出現(xiàn)疏漏和誤差。
2.2福利污名化
福利污名化是指在福利輸送的過程中提供福利服務的一方對接受福利的一方采取的一定的輸送手段而對接受福利一方造成“人類尊嚴的侵犯”,受助方會在接受福利的過程中產生的羞恥感和自尊心受創(chuàng),同時周圍環(huán)境因受助方接受福利救助而形成的外界壓力對受助者的非議。福利污名化主要表現(xiàn)在扶貧對象接受幫扶產生的心理阻礙,而這種阻礙主要受文化水平、子女受教育情況、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較高的扶貧對象其污名感較強,可能有更多的顧忌,更不愿意在公眾面前展示出自己經濟條件較差的社會角色地位, 其在申領救助時的污名感就更強,在自我角色認知與社會地位對比中建構了污名感。有子女在學校受教育的扶貧對象污名感較強,主要來源于對子女的自尊心、是否受排擠、自卑心態(tài)等情況的顧忌。另外,在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里的貧困戶污名感比在一般發(fā)展的地區(qū)的更強,周圍環(huán)境與自身環(huán)境相比造成的鮮明反差使得貧困戶的尊嚴被踐踏,富裕群體作為參照群體,造成貧困戶對自身的貧困現(xiàn)狀更為在意,心理壓力更大。福利污名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精準識別,并對扶貧過程也產生重要影響。
2.3非貧困人口的無恥感
物有兩極,事情的發(fā)展也不例外。精準識別出現(xiàn)瞄準偏差,一方面貧困戶的羞恥感過強,部分貧困戶因心理障礙而放棄了應有的幫扶,另一方面非貧困戶的無恥感也并不弱,他們爭相占用著原不屬于自己的扶貧資源。隨著幫扶政策的落地,貧困戶享受的優(yōu)惠越來越多,“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沒有被定義為貧困戶的邊緣戶,為了享受優(yōu)惠,采取各種手段達到被納入的目的。分戶、分家,年輕人全出去務工,把老人留守在家里,各種丑態(tài)百出,費盡心思對自身經濟情況進行造假,積極申請,存在“反正我窮不窮我自己知道”、“國家的錢不要白不要”的心態(tài),甚至出現(xiàn)諸如開著豪車拿著低保的現(xiàn)象。此外,一些“關系戶”,動用人情、厚禮等手段籠絡扶貧工作者,使得非貧困戶占用名額,真正貧困的人卻被邊緣化。大量非貧困者感受不到深刻的羞恥感而力爭名額和優(yōu)惠使得一些扶貧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與貧困逐漸分離,經濟條件標準似乎形同虛設,從目標到結果給扶貧工作造成混亂和失效,更嚴重的是,非貧困者的無恥感直接加劇了貧富差距的拉大。
3改善建議
3.1權利意識的提高離不開宣傳教育
扶貧政策的逐漸落實包括信息層面的落實和實踐活動的落實,政策信息應該得到普及,宣傳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尤其是地理環(huán)境閉塞、網絡不能覆蓋的落后山區(qū),開展精準扶貧政策宣傳教育活動,搭建平臺,普及貧困認定的資格條件和標準,對申請及后續(xù)程序進行講解培訓,讓更多貧困人口感知權利,讓扶貧政策不僅走進貧困地區(qū),還要走進貧困對象的心中,主動享受權益,減少貧困戶認為接收幫扶就低人一等的想法。另外,鼓勵村民學會運用法律維權,對于自身符合條件但申請未通過或者他人條件不符合而獲得保障待遇的情況,要勇于反應和申訴,通過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3.2疏通心理障礙有利于消減福利污名化
一方面,基層組織可以暗自調查貧困對象接受幫扶時的主觀感受,為扶貧對象安排心理咨詢,糾正錯誤的價值觀念,貧富不均是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另一方面,幫扶也要保護,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提供溫暖的服務態(tài)度,強調學校對學生的自尊心保護和隱私保護等??梢猿闪⑿睦磔o導小組,對于貧困戶,尤其是有子女的家庭,處于發(fā)達地區(qū)的貧困戶,或者文化水平較高的貧困對象,交換角色溝通,進行引導。從環(huán)境的角度來看,建立有益的社會支持和社會網絡,形成受助對象與周圍人員的良好人際環(huán)境,避免弱勢群體在申領救助金過程中被污名化,引導公眾對貧困對象的尊重與保護,減少歧視和非議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貧困對象的優(yōu)越面,促使貧困對象生活正?;?/p>
3.3識別錯位需要制度的約束
基層組織需要完善認定方式,可以采用村民民主推薦、民主投票的方式,另外,成立監(jiān)督小組,對在認定中出現(xiàn)的拉票、弄虛作假、賄賂等現(xiàn)象嚴格禁止,適當采用懲罰手段。扶貧對象也不是說說就完事,貧困標準做到精細化,基層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建立動態(tài)信息管理系統(tǒng),建立合理的進入和退出機制。此外,權力需要關進制度的籠子,扶貧中一些非貧困人口的無恥感以及部分工作人員的腐敗顯示出制度的缺乏,扶貧基金管理制度和扶貧考核監(jiān)督制度亟待完善,行成對扶貧對象和工作人員從識別到落實的動態(tài)監(jiān)管,強化對扶貧資金管理與使用、項目實施情況等的信息公開,層層責任明確,創(chuàng)新監(jiān)督方式,確保政策為民,針對非貧困對象占用資源的問題,成立村民監(jiān)督小組,了解實際情況,采取措施對違規(guī)者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治理,追究問題人責任,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李迎生,李泉然.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制度運行現(xiàn)狀與完善之策[J].社會科學研究,2015(03).
[2] 徐月賓,劉鳳芹,張秀蘭.中國農村反貧困政策的反思——從社會救助到社會保護的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07(03).
[3] 周怡.貧困研究:結構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對壘[J].社會學研究,2002(03).
[4] 祝建華,林閩鋼.福利污名的社會建構[J].浙江學刊,2010(03).
[5] 羅江月,唐麗霞.扶貧瞄準方法與反思的國際研究成果[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0-17.
[6] 劉永富,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J].老區(qū)建設,2015(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