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學校育人的主陣地是課堂,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課堂教學息息相關,教師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平臺和機會,引導其在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有所收獲,具有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
語文學科的審美對象主要是言語作品,這決定了語文學科獨特的美育功能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而圖畫書教學就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一個個圖文交織的故事,完成圖文的解碼、整合等,從而獲得審美發(fā)現(xiàn)和審美體驗。在此,以圖畫書導讀課《驛馬》為例,談談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讀中入境,感受樓蘭之美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要注重情境對學生感受的激發(fā)作用。當學生成為情緒感受和認知學習的主體時,他們就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圖畫書的學習情境,主要是書中固有的故事情節(jié)。《驛馬》這個故事的開篇,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了一個古老而又遙遠的故事。
青楊是一匹驛站里的馬,小時候,青楊常常聽爸爸媽媽說起一個美麗的地方——在那兒,天藍得像緞子一樣,云白得像牛奶一樣,河藍得像寶石一樣,羊白得像云彩一樣,它,就是樓蘭。
開篇就以這樣清新、唯美的文字讓讀者的心瞬間安靜下來。在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深情朗讀帶領學生走進這段意境悠遠的文字,感受古樸之風撲面而來。讓樓蘭這個遙遠的、失落在蒼茫沙海的古城,以一種動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
《驛馬》在表達上很有特點:描寫樓蘭的排比句反復出現(xiàn),構建了循環(huán)往復的美好效果,讓讀者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不由自主地被作者牽引著走進故事情境,久久不能釋卷。即便是合上書,樓蘭的美也會通過這組排比句營造的畫面反復感動讀者。教師應組織學生朗讀、猜讀、配樂讀、師生對讀、男女生分角色讀等,在讀中“入境”,讓樓蘭的美一次又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閃現(xiàn),讓學生反復感受《驛馬》的情境美和畫面美。
這節(jié)課的教學,遵循了閱讀的接受性原則,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為他們走向深度閱讀提供了鋪墊。同時,也讓美麗的畫面、優(yōu)美的語言、美好的情感滋養(yǎng)了學生的心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
二、經驗轉化,建構夢想追尋的意義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梢?,教育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它是經驗的生長和改造。學生往往從經驗中產生問題,而問題又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思考與探究,乃至生成新的認知,由此而獲得的成功感會促使他們進行下一輪的探究,如此循環(huán)往復。
圖畫書中的圖和文通過各自獨特的方式表情達意,揭示主題。教師可結合驛馬的神態(tài)特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圖讀文,理解人物情感,將生活經驗向語文經驗轉化。如在書中“青楊回眸凝望”一節(jié)寫道:
眼看就要到達樓蘭了,下一站就是??砂胍估锿蝗唤拥矫?,要向長安進發(fā),并且是——立即動身!那是他最接近樓蘭的一次。在黎明前的薄霧中,青楊扭轉頭,遠遠地望了一眼夢想中的天堂……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回顧:你還記得是怎樣的“天堂”嗎?回讀描寫樓蘭的句子,再聚焦畫面——凝視著青楊的眼睛,你能讀懂他的內心嗎?學生在生活中也有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在這里,他們自然也會利用生活經驗理解青楊的內心世界,體會到青楊的遺憾、期待、憧憬、向往和決心……書中還有這樣一段描寫:
“你一定要到樓蘭去看看!”他們說。
“嗯!”綠梨的眼睛,像水晶一樣閃著光。
畫面是青楊一家三口的眼神特寫,他們面帶憧憬,遙望遠方。教學時,教師可這樣引導學生細讀:讀書,就像走路,邊讀邊欣賞,邊走邊發(fā)現(xiàn),看看這幅圖,你讀懂了什么?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就會讀懂青楊一家的幸福、憧憬。之后,再引導學生進一步聚焦并結合下文觀察圖畫:哪個是綠梨?為什么?讓學生感受綠梨水晶般清澈的眼神中折射出的堅定光芒。
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回顧、聯(lián)想、表達,以此讓他們體會文中人物的感受與認知。這使學生原有的經驗在教學情境中被激活,轉化為能夠被意識到的經驗。這樣,文字和圖畫符號背后的豐富信息就被還原出來了,同時在交流平臺上,學生們共享了各自的經驗,共同構建“追尋夢想”的意義。
三、層層深入,理解故事的主旨
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問題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圖畫書閱讀,也屬于整本書閱讀的范疇。立足整本書這樣一個完整的文化場域設計核心問題,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走進故事情節(jié),讓他們體會人物情感,得到故事背后的啟示,這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和關注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圖文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一是解讀題目。在揭示課題的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從讀題目開始思考“驛”這個字。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驛”是指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和往來官員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通過對題目的解讀,學生就能理解驛馬工作辛苦而有意義。然后進行讀前預測,即讓學生根據(jù)驛馬的特點想開去,讓他們大膽地猜測一下,這本書會講一個什么故事。
二是閱讀扉頁。扉頁是閱讀圖畫書故事的一扇門。學生讀了扉頁的內容,將初步感知樓蘭的美,知道了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他們就會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推想:故事將會如何發(fā)展呢?預測與推想,是開啟學生想象、助力學生理解的有效途徑。
三是深入思考。在故事讀完之后,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旨,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這僅僅是在講馬的故事嗎?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嗎?以此激發(fā)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會從這是一個關于驛馬的故事,到這是一個關于樓蘭的故事,再到這是一個關于夢想的故事、關于永恒的故事、關于尋找愛和美的故事……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將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能夠體會出《驛馬》多元的審美內涵。
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這里的學習活動和任務設計,要力求給予學生恰當?shù)囊龑Ш椭С郑龠M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朗讀著、思考著、發(fā)現(xiàn)著,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審美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