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山
唐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朝廷舉行科舉考試,后來的大唐宰輔牛僧孺也來應考。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愛惜他的才華,要助他一臂之力,差人跟他講,說明天你去游青龍寺,晚一點回來。第二天,韓愈和他的學生皇甫湜一起坐車到牛僧孺住的地方,牛僧孺果然外出不在。于是他們在大門上題字:韓愈、皇甫湜同訪牛僧孺不遇。當時的風氣,是趕考的舉子們都想方設法去拜會韓愈等文壇大家,以期留個好印象,大咖們躲不了,擋不住,不勝其煩?,F(xiàn)在居然親往拜訪某人,牛僧孺的大名,由是鵲起。
在那次考試中,牛僧孺果然高中,同科高中的,還有一個叫李宗閔的舉子。但他們在考卷里批評朝政。這讓宰相李吉甫大為不滿,指斥科考舞弊,結果主考官和復審官都被貶謫,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此事引致朝野嘩然,大臣們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迫于壓力,唐憲宗只好于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jié)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
到唐穆宗繼位,牛僧孺等人獲重用,終于走向權力核心。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禮部侍郎錢徽主持進士科考試,右補闕楊汝士為考官。中書舍人李宗閔之婿蘇巢﹑楊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稱禮部貢舉不公,錄取都是通過“關節(jié)”。穆宗詢問翰林學士李德裕、元稹、李紳,他們也都說段文昌所揭發(fā)是實情。穆宗派人復試﹐結果原榜十四人中﹐僅三人勉強及第,錢徽、李宗閔、楊汝士都因此被貶官。于是,李、楊等大為懷恨﹐從此“德裕、宗閔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李德裕即是李吉甫的兒子,是李黨,代表了士族政治勢力;牛僧孺、李宗閔則為牛黨,代表了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權力核心的新官僚階層。他們的斗爭持續(xù)四十多年,是為歷史上有名的牛李黨爭。
科舉考試促進了文人集團的成型。宋代尤其明顯。宋哲宗元祐三年 (1088)。被蘇軾形容為“子之才,萬人敵”的李廌參加科舉考試。此時李廌已經(jīng)文名滿天下,而且他的老師蘇軾就是主考官。但很不幸,“既拆號,十名前不見方叔,眾已失色,逮寫盡榜,無不驚駭嘆?!崩顝D意外落榜,以至于宰相呂大防感嘆:“有司試藝,乃失此奇才耶!”蘇軾作詩贈之,其序云:余與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領貢舉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詩送之。
后人甚至就此編造傳奇。說考前一日,蘇軾令其子蘇過持一書簡給李廌,恰值李廌外出,蘇過就將書簡放在茶幾上走了。蘇過前腳剛走,后腳章持和章援兄弟也來訪李廌,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yōu)于揚雄論》二篇。他們猜到這是蘇軾所出考題,于是悄悄將此書簡帶走,仔細研讀。待到考試,果然是《劉向優(yōu)于揚雄論》。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廌竟告落第。章援、章持是有宋一代名相章惇的兒子。章惇是新黨的代表人物,而蘇軾則是反對變法的舊黨一派,二人相愛相殺一生。這個故事是新黨一派人物所編,大概用來譏諷舊黨人物。
元祐六年(1091),李廌再次應試不第。李廌自此不入仕途。但和陳師道一起,與“蘇門四學士”的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并稱為“蘇門六君子”,成為當時文人集團的重要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