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 梁韋巍
過敏性皮膚病為臨床多發(fā)病,病種包括濕疹、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皮炎等[1]。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等的變化,過敏性皮膚病的發(fā)生率持續(xù)升高,給臨床診療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與挑戰(zhàn)[2]。本文為了進一步探討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分析及過敏原分布在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運用情況,篩選出本院診治的9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篩選出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診治的92例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有效;(2)經相關診斷證實,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1)嚴重原發(fā)性疾??;(2)精神病患者;(3)妊娠、哺乳期婦女。患者中,男44例,女48例;年齡為23~76歲,平均(42.0±9.5)歲;病程1個月~11年,平均(6.5±2.4)年;疾病類型中,濕疹31例,蕁麻疹25例,過敏性紫癜22例,皮炎14例。
所有患者檢驗前2周內均不改變飲食習慣,未服用糖皮質激素[3]。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5 ml,其中2 ml進行EDTA-2Na抗凝,3 ml注入促凝管,室溫存放30 min,離心,分離血清,-20℃下貯存[4]。應用OLYMPUS AU5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特異性IgE,采取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試劑盒源自美國ALERCHEK公司的IVT708、IVT709血清sIgE檢測試劑盒[5]。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吸入性過敏原主要包括屋塵、塵螨、粉螨、貓毛、狗毛、點青霉、交鏈孢霉、黑根霉、蟑螂、蚊子、普通豚草、蒿屬植物、白樺、榆樹、梧桐、桑樹。食入性過敏原主要包括大麥、燕麥、玉米、牛奶、大蒜、洋蔥、青辣椒、海鮮、堅果類、魚類、肉類等。
測試點從黃色變成紫色視為陽性,無變色視為陰性[6]。
吸入性過敏原的血清特異性IgE陽性率為83.7%,其過敏原分布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塵螨/粉螨、蟑螂/蚊子、貓毛/狗毛;食入性過敏原的血清特異性IgE陽性率為64.1%,其過敏原分布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牛奶、海鮮、魚類;吸入性過敏原的血清特異性IgE陽性率高于食入性過敏原。見表1。
過敏性皮膚病多因接觸、吸入、進食過敏原導致機體出現(xiàn)過敏反應所致,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均較復雜,導致該病的臨床診斷存在一定的難度[7]。皮膚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受適應性免疫反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諸多皮膚病都因免疫反應介導的[8]。當前,已知過敏性原經皮膚及粘膜表層進入機體,可達到激活抗原呈遞細胞,并將抗原呈遞給T淋巴細胞,促使特異性T淋巴細胞活化,繼而引發(fā)炎癥反應,同時還可促使Th2細胞產生IL-5等細胞因子,IL-5可促進骨髓生成嗜酸性粒細胞,導致血清總IgE水平的提升,進而使機體出現(xiàn)一系列過敏反應[9-10]。
表1 吸入性過敏原與食入性過敏原血清特異性IgE的檢測結果(n=92)
相關研究報道指出,血清特異性IgE參與了某些過敏性病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0]。因此,本研究對過敏性皮膚病患者進行血清特異性IgE的檢測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11]。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較酶聯(lián)免疫測定法更具優(yōu)勢,可增加抗原抗體的反應面積,擴寬檢測線性,具有檢測方便、靈敏度高、穩(wěn)定性好等優(yōu)勢[12]。
本研究結果顯示,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血清特異性IgE陽性率較高,且吸入性過敏原(83.7%)高于食入性過敏原(64.1%),前者的過敏原主要分布于塵螨/粉螨、蟑螂/蚊子、貓毛/狗毛等,后者主要分布于牛奶、海鮮、魚類等。
綜上所述,對過敏性皮膚病患者進行血清特異性IgE的檢測與分析,可為其過敏原提供信息,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