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喜
摘要:笙為中國古代八音之一,是一種古老的簧管樂器,從殷商甲骨文關(guān)于“和”的記載來看,笙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笙的音色優(yōu)美,和聲豐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很強。既可獨奏,又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笙在戲曲樂隊中,主要起“融合音色”,“豐富色彩”和“托腔保調(diào)”等作用。
關(guān)鍵詞:笙的歷史;河南方笙的形成;豫劇的起源;樂隊中的作用
一、笙的歷史及社會地位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起源很早,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和”的象形文字的記載,在西周中期的著作《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中寫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而《書經(jīng)·益稷》也有“笙鏞以間”的詩句,從這些記載證明當時笙已廣泛流傳,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先秦宮廷樂隊中,“笙師”具有極高的地位?!吨芏Y·春宮·笙師》載:“笙師掌教吹笙、竽、塤、籥、簫、箎、篴、管、舂牘、應(yīng)、雅、以教祴樂”。所有的吹管類樂器,都是有笙師“掌教”。
《詩·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戰(zhàn)國策·齊策》:“吹竽鼓瑟,擊筑彈琴”;《墨子·非樂》:“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笙竽”;《淮南子·時則訓(xùn)》:“春言鼓琴瑟,夏言吹竽笙,秋言撞白鐘,冬言擊磬石”;這些記載都說明,笙具有應(yīng)律樂器的性能在眾樂器之中占有特珠地位。
《韓非子·解老第十二》: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稑贩▓D》:吹竽有以知法度。竽音調(diào),則度數(shù)得矣??梢?,笙確實是用來定律的樂器之一。隨著青銅時代的衰亡,先秦宮廷樂隊中具有眾器之首、至高無上地位的編鐘、編磬,漸至失去了它的定律地位而最終滅絕。但在先秦的鐘磬樂隊中就以“鐘笙”“笙磬”并提的笙,卻一脈賡續(xù),綿延未斷。而且因其以簧、以管雙重性能定律的穩(wěn)定性,它在樂隊中充任應(yīng)律樂器的地位,未因時代的變化、樂器組合的變化而始終保持著!
二、河南方笙的形成
從潘國強博士《河南笙管樂研究》一書中了解到,河南方笙創(chuàng)制于1915年間的開封八里灣,笙匠王玉泉20歲時研制出了方笙。他兄弟幾個自小跟父親吹嗩吶和笙,后隨開封杞縣藝人王海習(xí)修笙做笙,并以次為業(yè)。因手藝好,周圍藝人、和尚、道士都來買。那時都用“圓笙”,但他感覺圓笙指法別扭,演奏速度跟不上,手腕容易酸麻,笙斗圓滑不易拿穩(wěn),經(jīng)長期研究試制后,他的方笙就誕生了!此后,河南方笙便以極快的速度流傳,聞名遐邇。
三、豫劇的起源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diào)”,因為河南簡稱“豫”,解放后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的主要劇種之一。豫劇早期的演唱,常常在尾音翻高八度,發(fā)出“謳”聲,所以,豫劇又叫“河南謳”。
關(guān)于豫劇的起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shù)特別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區(qū)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chǔ)上,吸收“弦索”等藝術(shù)成果發(fā)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已流行梆子戲。據(jù)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nèi)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選年湮,亦不知創(chuàng)自何時。于道光年間(1821—1850)河口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jù)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后學(xué)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nèi)十處”,即祥府(今開封)、杞縣、陳留(今并入開封)、封丘、陽武(今并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qū)代即流行“河南謳”。豫劇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jù)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于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jīng)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豫劇形成以后,由于語言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府調(diào)”;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diào)”,又稱東路調(diào);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diào)”,又稱西府調(diào)、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diào)”,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彩,唱腔屬板腔體。豫劇的伴奏樂器分為武場和文場。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制造雄壯熱烈的氣氛。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zhì)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萃庭先生借鑒山東梆子的伴奏樂隊,引進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40年代以后,河南方笙加入樂隊,曾用于定調(diào),校音及演奏旋律。由此可見,笙和豫劇板胡作為豫劇伴奏的主要樂器的時間上幾乎是同步的。這兩件樂器的加入使豫劇樂隊更加科學(xué),更加合理,為豫劇音樂的編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為豫劇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四、笙在戲曲樂隊中的作用
戲曲樂隊俗稱“場面”,武場以鼓為中心,文場以主弦為中心。笙在伴奏中必須注意和主弦樂器的關(guān)系,音量既不能蓋過領(lǐng)奏的主弦樂器,更不能壓住唱腔。笙的各種技巧一定要使用得當,如演唱時用單音托腔,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快慢等要緊緊地跟隨演員,才能和唱腔音勢的起、承、轉(zhuǎn)、合和語勢的抑、揚、頓、挫配合得絲絲入扣,在間奏與過門中,可大大施展笙的和音優(yōu)勢,或熱烈、或跳蕩、或悲憤、或激越,應(yīng)隨著劇情的伸延,唱詞的含意,盡情地發(fā)揮。笙在為喧鬧、紅火的唱腔伴奏時,可用花舌音、爆花舌等吹法,不僅能加強伴奏的力度,還能使音樂氣氛更加熾熱;在憂傷、悲凄的唱段中,可用舌顫音和腹顫音吹奏,能使曲調(diào)柔美深情,如泣如訴。
笙有平衡各聲部的作用。笙獨特的音色在樂隊中具有強烈的“磁性”和“粘性”,是樂隊相互包容、融合的橋梁和紐帶。笙的和聲,能夠軟化其它一些樂器的個性,使其相互吸引、依附,使樂隊音色能夠緊緊的揉合在一起,使樂隊聲音更加融合,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試聽效果。
笙有固定音高和調(diào)整樂隊音準的作用。笙是固定音律樂器,不易變音,在樂隊中有著“校音器”的作用。從《周禮》中我們得知,笙師原是一個官名,負責(zé)總管教習(xí)其他管樂器,并以其音準穩(wěn)定、律音相和的特性,被譽為“五音之長”。到了近代,無論是戲曲樂隊,還是小型民族樂隊,還是到大型民族管弦樂團,無一例外都由笙來校定音準。這正是因為笙的音準相對穩(wěn)定的原因——所謂相對穩(wěn)定,是指一旦將笙音校準之后,不會因為演奏者的水平而影響音準,并且可以在短則三五天,長則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不會發(fā)生走音的現(xiàn)象。
笙能起到襯托互補的作用。笙的演奏豐富多樣,即可以演奏單音旋律,又可以演奏和聲,還可以演奏多聲部音樂,還有節(jié)奏型演奏,還可以用各種技巧來豐富和聲效果,幫襯其它聲部,彌補不足,增加樂曲的厚度和立體感。
笙以強大的包容性在樂隊中逐漸擔(dān)負起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樂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