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段時間,讀到這樣一則新聞:某市一所小學出臺新規(guī),老師批改作業(yè)不能再用“×”,只能用“○”,學校希望老師在教學方式上更顯溫和點,能給孩子更多的激勵。但部分教師提出質(zhì)疑:“×”都不能用了,怎么培養(yǎng)孩子面對錯誤和挫折的勇氣?沿用多年的“×”,對于孩子來說到底是鞭策還是打擊?
關(guān)鍵詞:分量;思考;核心價值
有時候,一個大大的紅“×”打在作業(yè)本上;有時候,一個大大的紅“×”刻在試卷中。孩子的年齡越小,我們教育者畫“×”的時候,就越應(yīng)掂一掂其中的分量。不是不應(yīng)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應(yīng)該認真思量指出的過程與方式。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給學生一個既定的分數(shù),因此,教育不會止于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更不會止于一道試題的對錯。我們近日所做,一切細小與瑣碎,斟酌與思量,包括討論對孩子錯誤的處理方式,是畫“×”還是畫“○”,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未來能充滿信心,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地走在求學路上。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不是讓孩子“停下來”,而是“跑起來”。
小學低年級,孩子們剛剛上路,他們一團一團的,充滿了好奇的、嘗試的、毛茸茸的希望。這是一段長長的旅行,切不可讓孩子早期就在心理上對學習產(chǎn)生很深刻的疏離與拒絕。
在小學階段,教育者面對的課題是:我們不能讓小孩在還不能熱愛學習時,還沒有對學習這件事深入、完整、透徹的理解時,就討厭學習,害怕學習,背棄學習,從而失去終身進取的機會。我們應(yīng)該在孩子心中植下一生的熱情和美好的眺望。
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激發(fā)和喚醒,在于幫助學生找到真實意義上的自我,在于幫助他們謀求一生的幸福。這個幸福并不僅僅指向物質(zhì)層面,更重要的是為將來孩子能取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慰藉,奠定基礎(chǔ)與準備條件。
一個大大的、決絕的、無情的、赫然的、鮮紅的“×”,會讓一些敏感內(nèi)向的孩子生出膽怯、退縮、放棄、厭煩……若紅“×”一個連一個,情況就更復雜。所以,教育為大,小學尤甚。
小學低年級的作業(yè)批改符號,看似事小,如若一個紅“×”,哪怕是對某一個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造成的封閉而非開啟,是遏制而非激發(fā),是撲滅而非喚醒,這就不是一個小問題了,它關(guān)系到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狀態(tài),而教育是幫助孩子誕生一個又一個希望,而不是為他們制造一個又一個捆縛。
就整體教學過程而言,選擇怎樣的批改符號,還只是教育者促進孩子理解學習,理解學科很局部、很微小的一部分。更全面、更重要的部分是:讓孩子自然看到并逐漸體會到教育者指向的學科,在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系統(tǒng)中所處的真實地位,獲得的真正尊重。孩子們的眼中沒有一般意義上所說的語文、數(shù)學……在他們的世界里,只有李老師的語文,王老師的數(shù)學……每一門學科都是依據(jù)一個“人”,獲得真實的存在與體現(xiàn),每門學科都顯現(xiàn)在一個個具體的“人”中。孩子們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現(xiàn)實的“人”來理解學科的。
我們教育者,通過自身的揮灑談吐、情懷、態(tài)度,讓孩子們,特別是初次涉足這門學科的孩子們,感受到這門學科的奇特與美好。一門抽象的、深奧的,甚至還有可能相當無趣的學科,當它與一位教育者的生命相互結(jié)合,便脫胎換骨,立地成佛,產(chǎn)生出美麗的奇觀與有趣情景。孩子們怎能不產(chǎn)生興趣,不熱愛這門學科呢?
如考慮到一位老師整個的精神氣質(zhì)和個人風格,可能面對學生錯題是否畫“×”,就不可一概而論了。孩子對李老師的“×”不敏感,甚至可能感到親切,因為孩子看到的是李老師的認真與嚴謹,甚至是對自己的期望與關(guān)注,而王老師的“×”,在孩子眼中則有可能是冰冷的拒絕。
現(xiàn)實中,不少老師用畫斜杠“\”表示錯誤,待孩子改正錯誤后,再在這個斜杠“\”上揚起“幡然醒悟”的、滿心歡喜的一提,在干凈整潔的卷面上構(gòu)成一個完美、有分量的“√”。作為老師,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非常可取。此外,對孩子解釋為何這樣,也非常必要?,F(xiàn)實中,我們不少老師這樣做了,但沒有向孩子們充分說明自己的意圖,這不能不說是大大的遺憾。
分寸拿捏不好,如若只是自然而然,甚至是“義憤填膺”“嫉惡如仇”地畫上“×”,那個“×”可能會永遠留在那里,留在孩子心中,不易涂抹。我在作文課上采用了模糊分數(shù)、評語保密的方式,讓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思考與文字上。這樣的改革舉措贏得了全班的掌聲。
喚起孩子的學科興趣,燃起他們前進的激情,讓他們的內(nèi)部世界奔跑起來,讓孩子一張張小臉由游離困惑而到聚精會神,再到有趣的驚訝,以至于心頭的無比驕傲,不斷演繹這個過程,就是教學極豐富魅力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莊小峰.“零作業(yè)批改”的模式研究與實現(xiàn)[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張雪莉,張會會,馬蓉,趙靜華.運用基于SCIT的形成性評價改進劣構(gòu)型作業(yè)批改績效的個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4):49-54,61.
[3]白穎穎.關(guān)于小學語文作業(yè)批改情況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以武漢某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為例[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5(11):18-20,40.
[4]胡小華,焦小芳.不可忽視的作業(yè)批改記錄[J].教學與管理,2006(08):79-80.
作者簡介:
黃靜,安徽省宿州市,蕭縣馬井鎮(zhèn)閆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