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渤
摘要:日本浮世繪藝術中以描寫女性為主題的繪畫是具有“物哀”“幽玄”“侘寂”“浮世”等特征的,其嫵媚之美與飄蕩不安的美學特點,源自于日本久遠的歷史文化,反映出“悅目于心”的特定含義。
關鍵詞:物哀;幽玄;侘寂;浮世
中圖分類號:I516;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058-01
日本浮世繪藝術中,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形象隱喻可以用四個詞概括,即“物哀”“幽玄”“侘寂”與“浮世”。這種玄冥之感神秘而又世俗,體現出了日本民族久遠的歷史文化征象。這種以女性為主題而揚名天下的浮世繪美人畫,無論從美學角度還是繪畫的角度,都能看出其中的民族元素,潛移默化的滲透在每個人物形象里,這種審美方式及藝術語言,促成了日本國獨有的文化現象與藝術風格。
一、物哀
“物哀”一詞出現于江戶時代,具有“真情流露”之意,早在該詞語出現之前它的內涵便早已在日本民間風靡一時。在《源氏物語》這部典型的小說里面,主人公不倫之戀的悲痛,兒女之情不得而終的糾悶及人間的痛恨,連帶著傳遞到了具有靈性的花草植物中去,也連帶著一起陷入了哀思之中,這部小說中充滿了典型的物哀的氣氛。同時代的浮世繪畫中,同樣的表達著這種氣息,那本是幽綠的雜草,此刻也因繪制者的情感染成了枯黃。這種情感由人向物,無不貫通著物哀的情感。畫中女性人物肌膚瓷白,悲冷之中又有朱唇點亮著心弦的觸動,這也是日本古代民族通過女性形象認識到的獨特的審美視角。這些物哀的氣息正是因為有了“女性”才會更加具有共鳴的效果,并非說一切皆由女性才出現,而是因為有了“女性”這種存在,才更加清楚的體現了“物哀”一詞對人性的共鳴。
日本有幅著名的畫作《九相圖》,這幅參禪之人用來銘刻自己的畫作,描繪的是人從剛剛去世到尸骨無存的九幅圖像。畫作中的人物多以女子為主,尤其是愈美的女子,描繪女子遺體逐步變化為白骨的過程,紅顏與腐尸正好起到了最明顯的對比效果,并體現出“紅粉白骨”的道理,以此告誡世人紅粉翠黛不過是唯影的外表。
以《九相圖》這類女性題材的畫作表達的思想來看,更傳遞出物哀的情懷。在這里,世上故有千姿百態(tài),但皆有物哀相隨。這種美學觀點來自于日本民族對女性的理解,構成了日本浮世繪中女性獨特的氣蘊,表現了悲傷之情,猶如心生,單衣凜冬入水,輕盈之物轉而冰冷無情,沁于冷酷之中,望而戚戚的情感意向。
二、幽玄、侘寂
幽玄、侘寂這兩種情愫涵蓋于物哀之中,由物哀而心生幽玄轉而侘寂。正是因為此,日本的女性美學中永遠帶著一種屬于柔性含義。川端康成小說《雪國》坐的一個片段寫著:“駒子從寒冷的外面進到了屋子里,坐在島村的身旁把擋在鏡子上的帷簾掀了起來,并慢慢的把發(fā)繩打開重新梳理頭發(fā)……”這部小說有許多這種對女性表訴,這些對女性美的描繪很鮮明地體現了日本傳統(tǒng)的美學理念,表達出屬于女性的特有的敏感與悲涼的情境,進而引入幽靜寂寞一樣的美學意義上的空間里。
在浮世繪中的美人畫里,其這種美學特點更為直觀。白皙的皮膚,亞洲人的眼睛,平板的臉部和優(yōu)美的脖頸兒處處都透漏著含蓄的情意,手袖慢慢從手腕處褪去,一點一點的微笑或者用扇子擋住了自己的臉部之態(tài)也是被拿捏得味道十足,各自神態(tài)各自的意幽寂。畫里的形象美令人感到獨到的優(yōu)美與幽冥的感受。從這點來看,這種藝術觀念在其他國家繪畫中是很少見到的,就其藝術性來講,也對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藝術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浮世
大家可以看出,日本浮世繪中女性形象的特征基本都是細小的眼睛,小巧朱紅的嘴唇,屬于亞洲人特有臉形,細少的眉毛,還有身體的形狀像柳枝妖嬈一樣蔓延在圖畫中。這就是日本浮世繪中女性之美。畫面的背景色調如昏黃的晚秋或者熱氣剛過的夏夜,或者吹著白氣的冬雪之中,畫里大部分的女性都涂著雪白的粉,站在這樣的畫面里穿著過于華麗的和服或者簡約的單衣。這種獨到的藝術特點,完全就可以直觀感到,畫面里的女性無論是什么姿態(tài),都中充斥著市井“浮世”的情境,體現出具有民眾層面的世俗化集體主義審美取向的美感,而這種美感也一直在日本獨特的浮世繪藝術空間中飄蕩。
“浮世女性“是變幻莫測的七情六欲的結合,是露水情緣的載體,是男婚女嫁的幸福,是精神苦感的依托,是民眾尋求物美的根源。這一個傳統(tǒng)久遠的主題,反映出一種悅目于心的精神含義。如日本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中也是用這樣的美學觀,概括了這個浮世世界的變幻,著意描繪女性的嫵媚之態(tài)和那種物哀幽玄、侘寂浮世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指導老師: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