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含
摘 要:生物藝術”對于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還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2009年7月,倫敦大學學院藝術史系現當代藝術首席講師弗朗西斯 史翠斯(Frances Stracey)在“自然評論”雜志(Nature Reviews)“科學與社會”專欄(Science and Society)發(fā)表“生物藝術:美學背后的合理性”一文(Bio-art:the ethics behind the aesthetics),描述了生物藝術在西方的起源
關鍵詞:生物藝術;基因;細菌藝術;細胞;
“生物藝術”對于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還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
2009年7月,倫敦大學學院藝術史系現當代藝術首席講師弗朗西斯 史翠斯(Frances Stracey)在“自然評論”雜志(Nature Reviews)“科學與社會”專欄(Science and Society)發(fā)表“生物藝術:美學背后的合理性”一文(Bio-art:the ethics behind the aesthetics),描述了生物藝術在西方的起源:
“1936年,愛德華 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在紐約MoMA美術館展出了一組非常奇怪卻異常美麗的飛燕草花朵。這些花朵并非來自于自然界,而是史泰欽一系列化學實驗的產物:他把飛燕草花的花種泡在配了植物鹽基的化學液體中,植物鹽基中所含的毒素可以誘發(fā)花種多倍繁殖,使被浸泡的花種產生變異。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具有藝術傾向的化學實驗中,那些難看的,發(fā)育遲緩的,帶病菌的不合格花朵沒有在這個展覽中展出,這顯露了物種天然選擇定律在生物藝術中要扮演的角色?!?/p>
這段記錄傳達給我們兩個信息:一,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有藝術家嘗試將生物科學發(fā)展為新媒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二,物種天然選擇定律將成為未來生物藝術研究的主要依據。
2000年卡茨的熒光兔“Alba”誕生了,這是第一個有生命的藝術品。在法國的一所大學生物實驗室的幫助下,卡茨的熒光兔子得以完成。
雖然科技曾間接或直接地推動了藝術史的發(fā)展,但新科技與新藝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新媒體藝術、納米藝術等)。在生物藝術實施過程中,如果沒有科技成果與科學家的參與,幾乎不可能誕生有生命的作品。委托生產與合作已成為生物藝術的必然方式。
然而,生物藝術如同科學實驗,必須是可行的,有科學技術支撐的。因此,生物藝術被分為生物藝術設計和生物藝術兩大類。由于大多數作品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所以只能在這個階段以概念和視覺圖像的形式顯示。
地球上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人類干預或基因重組是未來生物進化的必要嗎?如果上帝(自然)創(chuàng)造的所有生物形態(tài)被稱為“第一大自然”,那么人類在實驗室創(chuàng)造的生物形態(tài)就可以稱為“第二大自然”?!暗诙匀弧鄙锶δ芊衽c“第一性”兼容?人能代替上帝嗎?上帝在未來扮演什么角色?新生物的倫理和文化又該建立?這些都動搖了現有的文化倫理秩序。人工生態(tài)能否成為未來自然生態(tài)的補充?人工進化能恢復和增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弱化的基因以適應未來氣候和環(huán)境的變化嗎?對于人類來說,對不同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淘汰和適應是生物群落自我調節(jié)的幾千年,但它只是加快了步伐。在這個展廳里,一本被賦予生物學藝術的《圣經》的硬拷貝,指出了我們在未來社會面臨的嚴肅主題。
這也是生物藝術與其他藝術不同的重要標志。生物藝術總是伴隨著技術、倫理和文化。生物藝術既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新的文化生態(tài)及倫理關系。
當一群沒有父母和上帝的人不是在實驗室出生的時候,第一個影響就是倫理?!暗诙煨浴钡恼Q生伴隨著整個秩序和價值觀的變遷。后神時代的圣經不會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它是文化體系的更新和觀念、法律和相應社會關系的適應和生存方式的確立。“生物技術的唯一目的是為人類的健康和長壽服務,”李山寫道。生物藝術與人類的健康長壽無關。它涉及整個生命世界和所有生物物種。生物藝術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藝術的新途徑,也考驗著人類的思維和人類的態(tài)度。
在維基百科中,生物藝術被定義為“一種以活體物質為媒介的藝術實踐,作品創(chuàng)作于實驗室和/或藝術家工作室中。以生物科技為創(chuàng)作工具,如基因工程,組織培養(yǎng)和克隆?!贝硕x最終修訂于2010年9月27日。
這個定義存在幾個問題。從前面介紹的案例來看,在傳統(tǒng)的藝術家工作室中完成這種知識結構,操作過程,人員和設備配備都異常復雜的實踐,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另外,藝術領域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這種項目的正常進行。并且,這個定義中并未包含納米科技。
與此相比,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史翠斯的定義顯得更為全面:“生物藝術體現了藝術向生物科學的一種跨越,以基因,細胞或動物之類活體為新媒介。這種對生命的重構需要科學家的合作和雄厚資金的支持?!?/p>
在21世紀的今天,生物藝術借助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正引領著人類文明向“第三種文化”靠近。然而我們正在經歷的還只是過程,離身居第三種文化的境界還相去甚遠。征程之中,我們也許可以對弗朗西斯 史翠斯提倡的關于“生物藝術”的定義重新思考,并做些小小的完善:“生物藝術體現了藝術向生物科學的一種跨越,以基因,細胞或動物之類活體為(創(chuàng)作)新媒介。這種對生命的重構需要科學家的合作和雄厚資金的支持,更需要人類本身對于第三種文化的向往和持續(xù)邁進。
參考文獻
[1]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作者:熊曉翊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