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訓練學生獨立思維、自主學習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善于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思維和興趣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基本的寫作能力,是許多教師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 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作文教學的效率普遍不高,存在學生“怕寫”與老師“怕教”這兩種情況。學生在作文時經常出現(xiàn)“一看題目就搖頭,攤開稿紙咬筆頭,苦思冥想皺眉頭,三個小時沒開頭”的現(xiàn)象,學生寫出的作文遠離現(xiàn)實生活,老師的作文教學無計劃、講評無備課、批閱無記錄的現(xiàn)象比較多。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急功近利,尋求各種“法寶”,在考前“強化訓練”寫作技巧,“作文應試法”,甚至猜測考試題目,提前讓學生背范文,這個現(xiàn)象在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
小學生語文功底較差,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相對較弱,寫作文也就成為眾多小學生最為頭疼的功課,也是讓小學語文教師覺得難上加難的問題。目前小學作文教學中依然有很多教師采取“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即通過念范文、單向為學生傳授作文模板等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其實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作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而這種教學卻忽視了開展作文教學的真正意義。[1]
小學作文教學中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過分重視文章的思想性。長期以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注重中心思想和過分強調作文思想的深度,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特點。作文,歸根結底是學生內心感受的一種表達,是學生自身的主觀感受,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開拓思路、提升其認識能力的平臺。因此,必須改革現(xiàn)有的作文教學弊端,小學語文教師應向“生態(tài)作文”方向邁步。
所謂“生態(tài)作文”是由“綠色食品”的無污染、無農藥、在自然狀態(tài)下自然生成的概念引申來的,是“自鳴天籟”,是個人情感、靈感在筆尖上的流淌,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是一種輕松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一種樸實的生活行為。生態(tài)作文的關鍵在于把情感、思維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用真實的心靈去感悟人生,去擁抱作文,讓心靈與作文親密無間。
在這種背景下,我校的生態(tài)小農莊應運而生了。利用校園里的一大片空地,通過開墾、平整、開渠,劃分成了大小、形狀一樣的小方塊,然后在四周鋪上磚頭,綠化后插上班牌,美美的生態(tài)小農莊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成為了我校一大亮麗的風景。
二、生態(tài)作文教學策略
葉圣陶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方會成什么文字”,“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變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fā)展,是一種享受”?!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們必須將作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學生從狹小的教室和單調的課堂中解救出來,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回歸生活,讓學生以生活為課堂,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疏通學生寫作的“活水源頭”,讓它滋潤作文的田園,讓作文之花鮮活、綻放。
為使作文教學落到實處,具體有以下幾個策略:
1.繪畫入手,簡單表達。
針對低年級孩子詞匯量較少,語言表達能力差,因此可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眼中看到的菜園,用色彩表達內心的體驗,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與同學分享勞動的喜悅。
2.勤觀察,寫日記。
堅持觀察,“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內容可寫。建議學生堅持觀察,把蔬菜的成長過程記錄下來,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對于中低段的學生,一周后可通過整理觀察日記,寫成一篇日記。多練筆,自由表達,體驗寫作需求,分享寫作快樂。
3.生態(tài)小農莊與教材整合。
結合教材要求,把生態(tài)小農莊糅合在一起。比如六年級的一篇習作要求是新聞報道,教師可根據學校開展的蔬菜拍賣會為題材,引導學生進行報道。還有小農莊開園、學生家長一起種蔬菜、孩子們第一次收獲、品嘗綠色蔬菜……學生經過親身實踐,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而發(fā),娓娓道來,體現(xiàn)了童真童趣。
4.學校創(chuàng)造條件,社會實踐讓題材鮮活。
為使作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展開了一系列的活動:定期邀請家長參加蔬菜拍賣、評選優(yōu)秀的觀察日記及生態(tài)小農莊作文、繪畫并在升旗儀式上頒獎……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興趣盎然地參與生態(tài)小農莊的種植、管理,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天地,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5.書吧浸潤學生心靈。
閱讀對于寫作的作用不言而喻,古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為此學校在每層教學樓都精心設計了書吧。書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學生在閱讀中采摘素材,積累語言,熏陶情感。采摘多了,積累厚實了,才能運用自如,進而熟能生巧,這可謂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閱讀,引領學生到教材、文本中汲取營養(yǎng),在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提高文化修養(yǎng)及寫作能力。
6.多賞識,粗放式指導。
寬容、接納、賞識每個學生的習作,讓孩子敢于寫真話。孩子們的童年是充滿夢幻的,往往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孩子愿意把這些心里話說出來時,無論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實的,教師都應當給予肯定、表揚。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相對寬松的習作空間,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打開學生的習作思路,拓寬學生的習作視野,而不要在技巧上、語言上作過多的指導。
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而我要說,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孩子的心靈。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能有多大的發(fā)展空間。為孩子的習作拓展一方廣袤的大地,寬容每個學生的個性,給他們以充分的自由,孩子們就能在習作中展示獨一無二的自我,用童心童言去寫童真童趣,讓習作鮮活起來,讓生命之花絢麗綻放。
參考文獻
[1]莊巧榮. 讓小學生的作文鮮活起來[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5, 12(7):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