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娜
摘 要:音樂教學是學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音樂作品能夠讓學生在充分享受音樂美的同時,激發(fā)心中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展知識視野,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精神品位,培養(yǎng)審美情趣,從而實現人的心靈凈化和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情感心靈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動地反映社會生活,所以音樂又叫做情感藝術。因此,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yǎng)。[1]
一、音樂啟蒙教育有利于挖掘幼兒的想象、記憶能力,提高幼兒聽力、德育的發(fā)展,陶冶情操
音樂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促進兒童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應該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這一優(yōu)勢,發(fā)掘兒童的潛能,塑造兒童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在我的腦海里,也根植下了“讓每一朵鮮花都競相開放,讓每一只小鳥都放聲歌唱,用音樂塑造孩子幼小的心靈”的教育理念。兒童音樂能力的形成、音樂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個個音樂教育活動中,通過音樂教材,一點一滴從小培養(yǎng)起來的。音樂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
二、音樂可以激發(fā)愛國情感,培養(yǎng)高尚情操
作為“不僅打動聽覺而且打動整個心靈”的音樂教學,在讓學生享受美的同時,更應把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其中,使音樂教學真正成為心靈的凈化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避髯诱J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音樂教育對良好的思想品德有著極大的促進和整合作用,往往比空洞的說教更具感染力、說服力。通過音樂,可以培養(yǎng)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力量,還可以增強我們的愛國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如歌曲《我的祖國》那婉轉優(yōu)美的獨唱、氣勢磅礴的合唱,使學生很快聯想到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深深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再向學生補充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zhàn)斗中的英雄故事,更能讓學生真正感受歌詞內涵,激發(fā)起愛國情感。 在音樂課上,我問學生:“你認為音樂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學生發(fā)言很積極:“當我煩惱的時候,我最喜歡聽音樂,它可以驅散煩惱。”“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我最喜歡一個人聽音樂?!薄耙魳房梢宰屛壹优d奮?!薄皩W習緊張的時候,音樂能令我放松。”“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蔽倚α诵τ肿穯栆痪洌骸澳悄阒酪魳窞槭裁磿找鼻椴賳幔俊睂W生沉思了一會兒,不好意思地輕聲說:“我不知道?!?陶冶情操歸根結底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音樂是蘊涵情感最豐富的藝術,正是音樂中所表現的情感才把音樂與培養(yǎng)情操緊密地結合起來。古代的哲學家認為音樂的陶冶對于提高人們的道德標準有著重要的作用,此所謂“興與詩、立與禮、成與樂”。音樂教育的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美感教育,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染,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3]
三、音樂可以拓展知識視野,發(fā)展思維能力
音樂可以拓展知識視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都有代表那個時代和地域特征的音樂,反映那個時代和地域的思想文化、生產生活等?,F在的青少年雖不一定生活在那個時代或地域,但通過音樂可以了解那個時代和地域的狀況,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 如《十個小印第安人》能將學生帶到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環(huán)境中,領略各地兒童質樸、熱情、活潑的情趣與不同的音樂風格,開拓視野,愉悅身心。通過唱游活動,融入人文知識教學,能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域、風格、文化的生活環(huán)境。
音樂可以發(fā)展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我根據歌曲的特點,出示一條非常簡單的練聲曲5 3 1-︱ 5 3 1-‖,學生很快能唱會,接著我要求學生要唱得連貫、圓滑。讓學生試著添加一些學過的音樂符號,學生通過聯想試唱,有的同學會想起來用連音線“ ︵”添在音符上面:5 3 1 5 3 這樣一唱情緒果然不同,優(yōu)美連貫。有時我還會再問:“怎樣才能使曲子唱得活潑、跳躍?”同學們很快就會在音符上面換成斷音、頓音或添上八分休止符,5 3 1 ︱5 3 1或5 3 1 5 3 1 或5030 10︱ 50 30 10 等等,通過一次次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嘗試,學生個個興致勃勃,同時他們也真正理解了這些音樂符號的唱法和作用。
四、音樂可以提高精神品位,培養(yǎng)審美情趣
音樂具有審美的功能,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的精神品位,還可以提高人們的判斷能力和感知水平,陶冶情操,振奮精神。 音樂能讓人們獲得美的享受,它能夠在短時間里,把人們熔合在同一感情之中,從中領略美感,促使人們主動去排斥那些庸俗腐朽、格調低下的頹廢的作品,自覺接受優(yōu)秀、健康、格調高雅的藝術作品,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目的。
例如:《春江花月夜》可使學生聯想到平靜的江水、皎潔的明月等鮮明的音樂形象;《二泉映月》可使學生產生愉快、興奮、痛苦、哀傷等不同的情緒變化,體會到作者阿炳在舊社會里追求光明、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人民英雄紀念碑》能使人懷著崇敬的心情在肅穆的氣氛中悼念和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咱們從小有禮貌》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什么是講文明、講禮貌,從而激發(fā)學生從小爭做文明學生的信念,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及守則的要求,符合時代的需要;《好孩子要誠實》則用優(yōu)美、純真的聲音形式演繹了智慧高雅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了高尚品德的教育滲透,從而達到用音樂去凈化、美化青少年心靈之目的。
總之,好的音樂作品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對青少年更是具有巨大的感情滲透力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的音樂課應注意抓住音樂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在充分享受優(yōu)美音樂旋律的同時,激發(fā)心中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展知識視野,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精神品位,培養(yǎng)審美情趣,促使學生高尚情操和世界觀的形成,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沒有音樂的教育,就沒有全面的教育,就不會有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們應充分發(fā)揮音樂課的獨特功能,去凈化青少年的美好心靈,開發(fā)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品位。[4]
參考文獻
[1]李寶珠 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教育為核心[J].中國音樂學,2000(1)。
[2]徐蕾 讓音樂教學充滿創(chuàng)造的魅力[J].黃河之聲,2008(21)。
[3]宋花 音樂欣賞課中如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2008(17)。
[4]唐喆 讓音樂滋養(yǎng)心靈[J].人民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