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峰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校園欺凌成為記者們追問的熱點。面對記者們的提問,十二屆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王勝明表示,校園暴力或者校園欺凌各地都有發(fā)生,有的行為非常惡劣,對這個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社會也廣泛關注。
的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頻頻發(fā)生的校園欺凌事件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校園欺凌事件中,一些未成年學生被打或者被當眾羞辱,不僅造成這些學生身體上的傷害,還可能對這些學生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更為要緊的是,這些行為在年齡上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特別是在流動人口、留守兒童密集的地方,更是此類事件的高發(fā)區(qū)。
面對如此令人擔憂的現狀,不少部門和代表、委員紛紛提出建議: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建議,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過程中,要認真研究這個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民革中央提案建議制定《反校園欺凌法》,整合目前已有的學校防治校園欺凌的規(guī)定,將其提升至專項立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表示,解決校園欺凌,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像淘氣、惡作劇式的問題,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來解決,而性質惡劣的,則要通過法律手段去解決。
就在兩會前,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公安廳、遼寧省高院等在內的11個部門,就聯合印發(fā)了名為《遼寧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具體實施方案和責任分工》的文件,對校園欺凌現象“亮劍”。根據文件,各校將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并由學校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對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且沒有得到妥善處置的責任人進行嚴厲問責;并將學生實施校園欺凌的行為記入綜合素質考評,對其升學產生影響。
上述規(guī)定的出臺,無疑對減少校園欺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規(guī)定更多是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手段,缺少強制性和懲罰性,很難對未成年人的欺凌暴力行為形成有效警示和震懾作用。當然,這也與校園欺凌相關的立法現狀有關。
因此,盡快出臺一些懲治未成年人欺凌暴力等違法現象的法律法規(guī)顯得尤為迫切。只有用法律筑起校園欺凌的防火墻,校園欺凌才能不再游離于法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