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浪
大煎糍
在廣西梧州蒼梧縣的鄉(xiāng)間,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慶或者農(nóng)家辦喜事,人們都會制作各種各樣的糍粑,這些食品既是各種儀式上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主人家用來招待、饋贈親友的禮品。制作這些美食不僅是一門技術(shù),也是一種藝術(shù)。
在蒼梧城鄉(xiāng)流行的大紅炸糍,俗稱大煎糍,是用糯米和紅糖做成的。人們用水把糯米浸泡半小時以上,讓米變軟,然后將米放到石臼里搗碎成米粉。按照一斤糯米四兩糖的配比,準備好紅糖,還要準備好半鍋花生油。接下來就可以做糍粑了,這時候,得先將一些糯米粉加水煮成米糊,作為“糍頭”,然后將“糍頭”放到糯米粉中,加水揉搓成粉團,再將粉團揪成小團捏糍粑。
捏糍粑的過程是很講究的,要用均勻的力度將小小的一團粉捏成厚薄和大小都相似的空心糍球,在捏到收攏的時候,要對著糍嘴輕吹一口氣,讓糍球鼓起來。然后將糍球放進煮沸的油鍋中用文火炸制,過程中要用篩子不停地翻動糍球,讓其受熱均勻并慢慢變大。當一顆顆白色小糍球在油鍋中慢慢變成一個個紅色的小皮球,甘香酥脆、色澤鮮紅的大煎糍就做成了。
由于大煎糍形狀又大又圓,而且又是紅色的,故有大喜、大富、大貴之寓意。制作者在捏糍球過程中,若力度不均勻,或者油鍋的火候太猛,炸出來的糍球就會變形或變色,糍球的外觀和口感就會受到影響。
男女婚嫁,新居入伙,皆可喜可賀。在婚嫁之前,新娘家里除了要準備好嫁妝之外,還必須準備一大擔大煎糍,作為陪嫁之物。新娘出嫁那天,夫妻在拜堂行禮之后,兩人得當眾吃下一只大煎糍,寓意是夫妻永結(jié)同心、百年好合。而農(nóng)家新居入伙,大煎糍也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入住時要挑上一擔大煎糍進門,以此寄寓今后的日子紅紅火火。
大煎糍還是農(nóng)家過新年走親訪友時的上乘禮品。當親戚朋友來做客,主人往往一邊擺酒菜,一邊浸米搗粉做大煎糍。沒有煎糍送親友,這是主人感到最失禮的事情。而作為客人,笑納就是,不必客氣,因為每個大煎糍代表的是主人對你的美好祝愿:愿你的運氣如大煎糍那樣完美,那樣紅火。
“姑淚糍”又叫糍湯,是蒼梧縣東安地區(qū)的美食,它是東安人在“冬至節(jié)”和農(nóng)歷正月二十“補天節(jié)”必吃的食品。
姑淚糍
“姑淚糍”有別于北方的湯圓,它的外觀和餡料都與湯圓不同,湯圓體積小且餡料單一,而“姑淚糍”的體積大且餡料豐富。做“姑淚糍”前,先用糯米粉做成粉團,里面放進事先準備好的蔬菜和肉餡,餡料決定著“姑淚糍”的味道,所以,“姑淚糍”的餡料往往是個大雜燴:蘿卜、白菜、冬菇、豆腐干、花生、蔥花、豬肉、火腿等應有盡有,往往是餡料越豐富則味道越好。
關(guān)于“姑淚糍”,還有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
相傳在古時候的東安,有個女子的丈夫戍守邊關(guān)。眼看“冬至”將到,天氣極其寒冷,丈夫捎口信回來,說“冬至”便是他的歸期?!岸痢碑斕?,那位女子早早起來梳妝打扮,搗米做糍湯,打算做一鍋熱騰騰的糍湯,迎接久別的丈夫回家。她在家里邊做糍邊等丈夫回家。但是等到日落西山,女子卻始終不見丈夫回來,她認為丈夫可能是為國捐軀了。這時,夜幕已降臨,她雙手提著鐵鍋,準備舀水煮糍湯,心里想著丈夫,不禁淚如泉涌。由于傷心過度,她的淚水把鐵鍋都滴滿了,于是那女子便以眼淚作水,把糍湯煮來吃了。后來,這種糍湯便被人們稱作“姑淚糍”。
現(xiàn)在每逢“冬至”和農(nóng)歷正月二十“補天節(jié)”,東安地區(qū)的農(nóng)家婦女會三人一群、兩人一伙地湊到一起做“姑淚糍”。做糍的時候,她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對自己或者別人的丈夫評頭論足,說誰的丈夫如何勤快,如何體恤妻子……
楓葉飯糍是一種用楓葉水和糯米做成的飯糍。其具體做法是將新鮮楓葉浸泡在水里,數(shù)天后將楓葉取出,用其水與糯米相蒸,這樣做成的飯就成了紫色的,吃時撒上白糖即可。它既有糯米的醇香,又有楓葉的清香,品嘗起來美味可口,甜而不膩。
過去,做楓葉飯糍用的楓葉,一般是由未婚男女上山采擷的。每當山花爛漫之際,青年男女便相邀上山踏青,競相采擷楓芽,并對唱山歌。若彼此有情意,他(或她)便會主動過來幫忙采摘,以示愛意。
農(nóng)歷三月三,楓葉飯糍作為傳統(tǒng)食品,流傳于蒼梧鄉(xiāng)間。